快樂地跟尿布說bye-bye
更新 : 2020-07-22
慧玲前些時日聽到婆婆說,小姑「4個月大」就沒有包尿布,只要把尿她就會尿出來了。這些天又聽到娘家的媽媽說,小弟那現今1歲半的小孩,最近天氣熱就「全天」都沒有包尿布,只要一把尿,尿也就出來了。於是慧玲半信半疑地也試著要幫1歲半的女兒把尿,看看有什麼成果。結果卻令人洩氣,不僅弄得女兒一臉茫然,自己也挫折累累,慧玲不禁嘆息:到底該在什麼時候教寶寶用馬桶呢?
能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方、用適當的方式大小便,是孩子適應社會的過程。「如廁訓練」指的是訓練孩子可以獨立走進廁所、脫下褲子,站著對馬桶或坐在馬桶上,把大小便拉在馬桶中,以及擦拭、穿褲、沖水這一系列動作的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的獨力完成是教導孩子如廁的終極目標,也是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孩子學會自主,感到「我可以自己做」「我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很舒服」的成就感。
開始如廁訓練的4個指標
1歲半到3歲是一般學習使用馬桶的年紀,男生通常比女生晚,但確切開始的時機因人而異。孩子是否準備就緒可從幾方面來看:
一、生理的成熟度
嬰兒時期膀胱尿漲的訊息僅由延腦做反射動作,隨大腦皮質發展,膀胱與控制排尿的直腸括約肌逐漸成熟,膀胱的貯存量逐漸增加。當觀察到孩子排便相當規律,排便時出現表情動作,能夠維持兩個鐘頭左右不小便,甚至午覺醒來尿布也是乾的,就是生理成熟的指標。
二、動作的準備性
孩子走、跑、坐下、站起來的移動能力要相當穩定,並能在成人的協助下自己穿脫衣服。
三、認知的準備性
孩子能覺知大小便的發生,如大便了向你指著尿布、發出聲音,也瞭解馬桶功能,產生好奇想坐坐看。當孩子認知上就緒了,就會想看成人或其他幼兒用馬桶、想沖馬桶或問一些關於馬桶的問題。
四、表達用馬桶的意願
例如會去坐在馬桶上(即使穿著褲子)、用肢體語言表達或說出想尿尿。
引導孩子如廁的5個方法
當孩子在生理、動作、認知語言和情緒動機上顯現跡象時,父母可以協助孩子:
1. 利用孩子喜歡模仿的天性,讓孩子有機會看父母或其他人上廁所。
2. 準備一個舒適固定的如廁環境,讓孩子熟悉,清楚告知這是他專用的桶,是他可以大小便的地方。
3. 讓孩子穿著易穿脫的衣服,引導穿脫的要訣,如把雙手放在腰部兩側的鬆緊帶上,兩手向下或向上拉。透過一次次練習,就能熟能生巧。
4. 在孩子大便或小便時,用語言描述「寶寶大便了」「寶寶小便了」(尿尿、噓噓、嗯嗯均可),連結行為與語言,有助未來如廁需求的表達。
5. 細心觀察,找出孩子尿尿的間隔,也許是一小時或半小時,並掌握排便時間,引導孩子用馬桶,等熟練再逐漸延長時間。
做了以上準備,接下來就是對孩子充滿信心了。持續給予孩子溫暖、支持、協助和鼓勵,孩子終將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快樂地跟尿布說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