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周歲前嬰兒除了不舒服的時候會哭、舒服的時候咿咿唔唔、喃喃自語外,他們經常把母音與子音相結合,連續發出如ba-ba-ba、da-da-da、ma-ma-ma等被稱為「爆破音」的聲音。有趣的是,世界上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嬰兒,在這個時期發出的聲音都相同。
天下的父母也都一樣傻、一樣天真,總以為嬰兒正喊著自己或正在說自己想聽的話,而加以回應、鼓勵。嬰兒會因此慢慢增加受歡迎的聲音(能獲得大人回應的)、淘汰被漠視的聲音,逐漸形成符合當地母語的特定聲音。這就是語言發展的起點。
「擬聲表意」的單字
大部分一歲到一歲六個月的幼兒,不但聽得懂許多物品的名稱及簡單指令,也開始能用一個字或重疊的單音,來表達他的感覺、需求或描述某種情況。例如,說「抱」代表「媽媽抱我」。說「狗狗」時,則依不同情況,會用表情、動作、語調來輔助表示「看那隻狗狗」、「我要和狗狗玩」、「我怕狗狗」、「狗狗在叫」或「狗狗跑掉了」。身為父母,尤其是母親,雖然很容易了解幼兒所說的單字要表達的意思,但最好能替幼兒把完整的句子說出來,幫助他累積字彙。
另外,幼兒也喜歡用動物或物體發出的聲音來稱呼它,例如以「ㄅㄨ ㄅㄨ」稱汽車、「汪汪」稱狗等。這時期和幼兒說話,若能把物品名稱和它所發出的聲音聯合使用,可以加強幼兒對語言的興趣,並提升他們對事物的了解程度,例如,指著小鳥說「小鳥吱吱叫」,指著小貓說「貓咪, ㄇㄧㄠ-ㄇㄧㄠ-叫」。
文法不全的「電報句」
十八個月到二十四個月的幼兒,開始會說出兩個字的句子,並逐漸出現多字句。句子中用最多的是名詞,其次是動詞,偶爾還會用些形容詞,介系詞和連接詞在此時尚未出現,因此,句子的結構相當鬆散,類似成人寫電報時使用的文字。有人稱這時期幼兒說的話為「電報句」,
例如,「媽媽糖(媽媽我要吃糖)」、「弟弟坐(弟弟來這裡坐)」、「妹妹漂(亮)」等,都是典型電報句時期的說話方式。幼兒在這個時候已經知道每一樣東西都有一個名稱,而且喜歡點名。父母若能多陪陪孩子逛動物園、植物園,或陪孩子看圖畫書,耐心地告訴幼兒,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問到的東西的名字,將會發現幼兒的字彙增加非常迅速。
自我中心的敘述句
孩子來到二歲了,在字彙、詞類、語句長度及語法使用上,都進步神速。例如,從前說「媽媽打凱凱」,現在會用「媽媽打我」了。「前面」、「後面」、「裡面」等空間副詞也開始出現。
只是,這時候的孩子仍相當的「自我中心」,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看事物,常會說出很可愛的話。例如,坐在屋內,隔著大玻璃窗看到街上的車子,會興奮地大叫「車車裡面」。
另外,孩子的「類化」本領也是一件很有趣的現象。例如,跟爺爺一起住的孩子,一看到電視上出現老人家(尤其是特寫鏡頭)時,就會跟著喊爺爺,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
陪孩子成長,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聽他們的童言稚語。當小女兒對著鏡子左顧右盼,捧著自己的照片說「朱心宜,小美人!」你能不捧腹嗎?這樣純真的童言笑語,如果隨聽隨忘,實在可惜。何不把有趣的兒語記錄下來,它將是親子共享的美好回憶。
※本文取自學前教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