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說」故事——如何延伸說故事的趣味性

通常,您是說完一本故事書,就把書合起來呢,還是繼續和孩子沉浸在故事的感動或經歷當中?許多爸媽,都會想要讓一本故事書或說故事時間,能夠產生「最大的效益」,那麼,如何才能將故事說得「很有意義」呢?

通常,您是說完一本故事書,就把書合起來呢,還是繼續和孩子沉浸在故事的感動或經歷當中?許多爸媽,都會想要讓一本故事書或說故事時間,能夠產生「最大的效益」,那麼,如何才能將故事說得「很有意義」呢?

話故事,畫故事
即使是看著圖畫書,聽故事的時候,小朋友都會在他的心裡,勾勒出另一個不同顏色世界。故事裡的人長什麼樣、住什麼屋、如何哭如何笑…,孩子都有他自己的詮釋。那就畫出來吧。塗鴉,是學齡前孩子表達心思想法的重要方式,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心裡另一個場景,畫出來,邊畫邊說,邊說邊畫。

記得,爸媽千萬不要在一旁「出主意」唷,「你這樣畫不對啦」、「這怎麼會是這樣」;就慢慢地等孩子畫完、說完吧。故事的精采,早已在孩子的心中有著屬於他的炫麗,他自己知道故事該怎麼進行下去。

一起表演
帶領孩子熟悉情節、體會角色,表演,是很容易引導他進入故事的途徑。說完故事之後,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不同角色的扮演,彼此輪流分配,將故事中不同人物活生生地演出來。若想增加表演趣味,你可以根據情節需要製作簡單的道具、利用玩偶一起扮演;甚至在流程中,「故意」說錯台詞、表錯情,孩子會很正直地指導你,「故事書不是這樣說的啦」;如此,你還可以知道究竟孩子理解這個故事有多少呢。

和孩子延伸討論想像
「你喜不喜歡這個故事啊?」「你知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嗎?」「為什麼故事最後會…?」問這類關於故事情節的問題,可能是許多爸爸媽媽經常在說完故事後,會和孩子一起討論的。這確實是延伸故事的趣味和情意的一種好方式。當小朋友完完全全進入故事的境界當中時,這樣的延伸、體會書中的情感對話,其實並不困難。現在也有許多故事,留下開放結局的空間,供大小讀者們進一步揣想、發揮。

只是提醒爸媽,此時,教訓道理心得,並非小小孩聽故事聽得入迷的主要誘因。問問題時,別給孩子預設任何的正確答案,尤其當你問的是一些與孩子自身情緒、經驗或角色相關的問題,例如:「你最喜歡故事裡的哪一個人?」或是「你覺得自己最像哪一個主角?」「你想不想和王子一樣…」…誰說三隻小豬中的大野狼一定是邪惡的?誰說沒有小朋友會喜歡白雪公主中的巫婆皇后?這些屬於孩子本身的好惡和感覺,需要爸媽細細的聆聽,需要爸媽真誠的肯定同理,即使是小小孩,也會給很多令你意想不到的觀察和理由的。

和孩子的生活連結
就算是神話、幻想故事,也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發生作用—這就要看爸媽說故事之後,能否將故事導入孩子生活的功力了。許多故事,其實傳達的是一種心情、一種困境的解決、一種轉換想法的方式。爸媽可以用不同的故事,為孩子說明—什麼是分享、什麼是同情、憤怒、什麼是忌妒和羨慕的感覺;也可以用故事引導孩子聯想自己身邊人事物的點點滴滴,聯想生活中曾經遇見的困難或衝突。
  
「這和…像不像」、「對了,上次你不是就像故事裡的…」、「如果你有這些困難,你會…」、「媽媽有一次就是這樣啊…」,這樣的發想和連結,會讓孩子有更多的發現,發現故事的精神、也發現原來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像故事一樣!

故事,可以說、可以問、可以玩、可以演、可以畫,可以增添許許多多親子之間的話題和了解。這樣,就是「最大的效益」、「很有意義」了吧。你覺得呢?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