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與教育學界,很早就發現:「打」雖然可以收立即之效,卻不能持久。而且,臨床也發現,沒被打的孩子,往往比經常被打的孩子乖巧!
美國《父母親》雜誌於1998年2月訪查讀者時發現,有25%的父母會使用「打」的方式來管教子女。這些讀者普遍相信,「打孩子」是促使子女聽話的有效方法;也有些人相信,「打」也能加強孩子的規範和價值觀;而另外還有些父母打孩子,只是因為怒到極點,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會直接採取的作法。
可是,在心理與教育學界,很早就發現:「打」雖然可以收立即之效,卻不能持久。而且,臨床也發現,沒被打的孩子,往往比經常被打的孩子乖巧!接著,在進一步分析「打」究竟教給孩子什麼時更發現,被打的孩子事後記得的,往往不是被打的原因,而是被打時的憤怒與憎恨。
前陣子,新漢姆西亞大學(U. of New Hampshire)家庭研究室史特勞斯博士(Murray A. Straus, Ph.D.)在一項追蹤一至四歲幼兒,長達四年的研究中指出,那些一週至少被打三次的孩子,幾年下來,智商下降了兩分,而未被打的孩子則提高三分。對於研究結果,史特勞斯博士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被打的孩子往往缺乏練習推理、解決問題和口語表達技巧的機會。
由上述的研究看來,「打」的負面作用,是多於正面作用的。因此,「不打不成器」顯然已經不再是如此了;所以,父母在管教子女上,應該再多多尋求其他更有效、而且更適當的的方法才是。
本文摘錄自:
《學前教育月刊》1998年10月號,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