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耳朵聽四方

寶寶的聽覺發展是最早發育完成的,在媽媽肚子裡時即能聽到外界的聲音。零歲時,就已經可以分辨聲音的各種特質了。給寶寶豐富的語言環境是很重要的。

才出生幾個月的寶寶,盯著掛在床頭奏著歌曲的小熊玩偶。門突然「咿呀」地被打開,哥哥喊著「我來啦...」。寶寶轉頭望向門邊。「砰」一聲,哥哥手裡的玩具掉下來,寶寶眼睛眨了一下、身體還縮了一下。媽媽趕緊跑來,問著「怎麼啦?怎麼啦?」寶寶聽見媽媽的聲音,手腳開始激烈地搖動起來。媽媽抱起寶寶,「沒事唷!沒事唷﹗」地安慰著。哥哥湊過頭來輕輕說,「是不是太大聲會嚇到寶寶呀?寶寶這麼小,耳朵聽得清楚嗎?」

新生兒已有聽覺
透過各項實驗證明,人類大腦的聽覺系統,早在出生前就已經初步形成並且持續發展,新生兒已能聽見相當寬的聲音頻率及強度。新生的小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會比一歲半以上的孩子或大人慢,但從他們對聲音刺激所引發心跳、吸吮或轉頭的變化,可知此時小腦袋裡也正忙著處理這些複雜的聲音訊息,經驗「聽」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聽」,不只是聽得見,還必須能夠分辨不同的聲音,以及聲音的來源、方向和距離。剛出生的嬰兒會把頭轉向聲音來源,這是反射或有意識的動作,在研究上還有爭議,而且在二到三個月大時,嬰兒反而對聲音較沒有反應。但隨著自主動作的發展,三到四個月大的寶寶,已開始期待東西能發出聲音;同時,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越來越準確地注視發出聲音的位置,甚至伸出手探索。到了六個月大,則不論聲音的強度如何變化,寶寶都會知道是同一種東西所發出來的,這也是孩子認識一件物品可能有不同特質的開始。再過一年,孩子的聽力就幾乎與成人相當,能夠同時處理左右耳分別接收到的訊息,判斷聲音有多遠、從哪裡來。

偏愛人的說話聲
不論是科學實驗或是父母的經驗,都發現小寶寶偏愛人的說話聲,尤其是媽媽對著他緩緩地、甜甜地說話,重複的、誇張的音調上揚,有如歌唱般的聲音--通常稱之為「兒語」--在孩子焦躁不安、感覺不舒服時,媽媽的輕聲細語、柔柔的催眠曲,往往都能有效安定孩子的情緒。

新生兒特別喜歡「兒語」,在初生的幾天裡,當媽媽摀著嘴說話時,小寶寶會特別注意,因其就像在子宮裡穿過羊水傳過來的聲音。也就是說,寶寶在媽媽子宮裡時,不但有聽覺、且可能對聲音有所記憶,也能夠分辨媽媽聲音的獨特音質、音調和韻律。藉此,新生兒才能在一離開子宮時就認出媽媽的聲音。

豐富親子對話
「不怕不怕唷,是哥哥的玩具掉到地上了,寶寶是不是聽到哥哥的聲音啦?他是和媽媽一樣疼你的小哥哥喲,你是小寶寶,小哥哥和小寶寶都是媽媽的寶貝喔!」

親子間的對話,不是等到孩子牙牙學語之後才開始。當然小寶寶還不懂這些聲音語彙被賦予的意義或使用的規則,但是聆聽說話聲將有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多和您的寶寶說故事,說說今天遇見的人、生活周遭的事物或心裡的感動。寶寶會專心看著你,像是在告訴你,「我聽見囉,我好喜歡聽你說話,聽起來好溫暖好好聽喲!」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