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聽童話!

  專家學者說:「童話中的暴力是不是太多了?童話裏的女性為什麼只是被動地等待白馬王子?」家長忍不住要問:「該給孩子聽童話嗎?」

  四歲的小平把最心愛的一條大毛巾披到頭上,很優雅地在客廳裏走著,然後告訴媽媽:「我是白雪公主新娘子!」
  
  三歲的娃娃把媽媽的半瓶乳液都倒到手上去了,被媽媽逮到時,她正努力地想把乳液塗到臉上和手臂上。她抬起無辜的大眼睛,說:「我要變成白雪公主了喲!」
  
  白雪公主,這個流傳久遠的童話人物,不只活在你我的童年,也曾活在我們上一代、上上一代的童年;一直到現在,也正活在我們下一代的童年。她深烙在人們心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卡通以她為主角,迪斯耐樂園以她為廣告宣傳的道具,孩子愛聽她的故事,只因她代表了人們心中一塊閃爍著真純之光的淨土--童話世界!

善惡分明的童話世界
  然而童話中不是只有白雪公主,還有壞心眼的後母皇后;不是只有白馬王子,還有饑餓的大野狼!
  
  於是,當過去被千萬人口耳相傳的童話,傳到現在這個重視兒童人格教育、傳播媒體又日新月異的新科技時代,童話開始質疑了!
  
  教育學者開始問:「童話裏的暴力是不是太多了?」女權運動者也開始問:「童話裏的女生,為什麼都只是被動地等著白馬王子來救她?」於是,家長接著問:「那我的孩子該看童話嗎?」

該給孩子看童話嗎?
  我相信,大多數的家長,常聽到孩子央求:「媽媽(爸爸),我要聽童話!」
在決定要不要給孩子說童話之前,讓我們先回過頭來,看看童話到底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童話是怎麼出現與流傳的?
  其實,今天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早已不知原始創作者是誰,只知在十七世紀時,法國一位宮廷說故事者--貝洛(Perrault)搜集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將之記錄下來,童話才開始有了筆錄的形式。另外,大家極為熟悉的德國格林兄弟,他們所搜集的「格林童話」多達兩百多則,是日後童話故事的大資源。

  「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穿靴子的貓」......,這些童話故事,其實剛開始是用來服務大人那對愛聽故事的耳朵的。人們叫它民間故事,故事中暴力或異色之處,絕不下於中國的《聊齋》。是後來的文字整理者,將之重新彙整,並按上「服務兒童」的名義,這些民間故事才變成了「童話」,成為人人童年的幻想;而故事中暴力或不妥處,難免要被學者拿來批判一番。

  然而,這些故事雖然情節簡單,卻經常幽默有趣,進展快速,且飽含幻想之元素,比如:故事是發生在遙遠的他鄉與過去、人物常可依賴魔法而成就事業、女巫與惡龍這種非現實角色時常會出現...,因此孩子樂於傾聽這些故事,並且常能從不同的童話中,獲得不同需求的滿足。

童話滿足孩子不同的需求
  有些童話故事中的花草樹木、昆蟲動物,常各具特色,顯露宇宙萬物之本質,滿足了孩子認知的需求。有的童話在無形中教化孩子瞭解人情世故,也讓孩子藉由他人的生活經驗,擴展自己的應變能力。有的童話純然是在述說傻子的愚行,帶給孩子幽默、快樂的經驗。有的童話述說瘦弱、不起眼的老么,歷經層層考驗,贏得最後的勝利,可以平衡孩子平日受挫的經驗,讓緊張的情緒獲得紓解。

父母可以自行篩選童話
  是以上這些不同的層面,共同讓童話閃爍了千百年的光芒而不墜!因此,現代的父母面對傳統的童話時,不必一竿子打翻全船的童話書。請父母們先想想:
  1.有哪些童話,在你的價值觀中是可以接受的?那麼就選擇哪些童話說給你   的孩子吧。在這過程當中,孩子就在無形中瞭解了父母的價值觀。
  2.有哪些童話,是你不喜歡的?不喜歡的地方在哪裏?不妨根據自己孩子發   展的程度,修改或刪除你認為不適合的地方,再說給孩子聽。
  
  其實,「在不同的人口中,有不同的童話版本」,正是童話的本質。童話在流傳的過程中,不知曾變過多少面貌,才變成現今我們熟知的內容。雖然我們這一代是從書上看到童話故事,沒辦法和說故事的作者有討論的機會,但是當我們要說給下一代聽時,我們可以藉由自己的口,將故事加以改變,讓故事更富感情與理性。

現代版改良童話
  更何況,現在有一些作者也意識到傳統童話中不合現代潮流的地方,特意將童話改寫,成為「現代版的改良童話」。有心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書時,可以加以揀選,讓孩子從童話中,仍能獲得適合現代人的養份。
  
  比如:美國Walker Book出版的《公主難纏》(The Tough Princess),將女主角描述成一位從小愛玩彈弓的公主。當她父親一心想為她製造災難,以便她有機會被一位多金、英俊的王子所營救時,這位獨立自主的公主,帶著簡單家當,騎上腳踏車,揮別父母(一對落魄的國王、皇后),決定自行尋找王子去了。她一路上屠殺惡龍、拯救的瘦弱王子無數,卻沒遇見自己心目中的王子,於是決定回家休息。
  
  父母見她一人獨自回來,未抱得英雄歸,失望無比。這時,公主突然發現,附近山城上的城堡值得冒險,於是又提劍上山,竟然因而救得一位沈睡的王子,兩人因為個性相投,於是結為夫妻,自此和父母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在這個故事裏,沒有血腥暴力,只有道行不高的女巫想把人變成青蛙,卻只成功一半,製造「笑」果;沒有被動無知的女性,只有聰明、主動出擊、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女主角,完全打破傳統童話中女性給人的刻板印象。
  
  雖然這是一本十分明顯的為了反傳統童話而寫出來的童話,但因作者及繪者的角色塑造均十分自然成功,因此絕對可以引發孩子的興趣。

從童話中瞭解孩子的情緒走向
  童話世界真的十分迷人,能代代流傳而下,自然是有其道理。心理學者布魯諾(Bruno)就曾分析,在《糖果屋》的故事裏,兩兄妹被父母放逐到森林中的情節,正可以反映孩子害怕被父母遺棄的心理。
  
  曾經有個恐懼父親不回家的孩子,在述說《糖果屋》的故事時,總是說成是父親不讓孩子回家,足見孩子對故事有自我投射的心理,因而自發地改變故事情節。父母因此可以從孩子所說的故事中,挖掘孩子心底的話哩!

沈溺童話幻想,會不會有礙身心?
  另外,還有一些父母會擔心,孩子沈溺於童話的幻想世界中,是否有礙身心發展?
  
  事實上,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會經歷一段喜愛扮演的時光;他會想嘗試做任何角色,只因他好奇、喜歡模倣,喜歡向別人看齊。而嚐過幻想之樂的孩子,會更富有創造力,因為他知道如何把握飛越現實的樂趣和方法。六、七歲之後,他自然而然會開始瞭解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區別,而且已經能從「幻想是一種樂趣」的角度來看待它,而不致沈溺其間。因此他的思考方式會較靈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較富想像力」。

讓童話幫助孩子成長
  在兒童教育思想日漸普及的現代,身為父母的你,一定很注重孩子情緒的發展、心智的健康,因此讓我們在揀選童話時注意下列幾點:
  1.注意其中的角色是否不再有刻板印象的描寫,且以中性化的角度來呈現;
  2.注意故事中是否傳達了「孩子是獨立、值得尊重的個體」這個觀念;
  3.注意不要在孩子太小時給予暴力情節的故事,直到孩子身心皆已成熟到能   接受社會較黑暗的一面時,再讓孩子有適度的接觸;
  
  那麼,我們就可以期待,童話是來幫助孩子成長的,可以讓孩子走上成熟的人生之道。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孩子該看童話嗎?」相信,你已經有了你的答案!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