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的兩極~資優與不足

  有一天,小捷做了智力測驗,專業人員說他的智力是116,媽媽卻很挫折:我的孩子是不是很笨?不是要智商180才算聰明嗎?小捷卻連2/3都不到...。智商多少才算資優?常用的評量測驗有哪些呢?其標準為何?

  智商指的是一個人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它所顯示的是種相對關係──把所有同年齡的人按照智商排排站,平均是100,智商站前頭2.5%的人(IQ>130),就是資賦優異,而最後2.5%的(IQ<70),便稱作智能不足﹔它也不代表絕對的數量,一個智商120的人跟另一個智商60的人相比,並不意味著前者比後者聰明2倍。故事中的小捷,表現得已經比68%的人要好了,媽媽在專家的解釋以後,才卸下心中大石。

端視測驗結果不能評斷資優或不足
一、需加上行為評估作考量
  美國智能不足協會(AAMD)對智能不足的定義是,從出生到18歲這個發展階段,不但一般智力(非特殊能力)的測驗結果要比平均少超過兩個標準差以上(亦即排在後面2.5%的人),行為也必須出現顯著缺陷。因為測驗是按照人口比例劃分,一定會有人得低分,所以即使孩子測驗出來的分數不高,也不代表他的能力一定跟別人相差甚遠。所以,即使測出來的分數只有91也不用難過,因為美國現任總統布希也是這個分數。

二、施測狀況會影響測驗結果
  智力測驗雖然有它的穩定性,但多少還是受測驗當時的情境影響,比方說,一個注意力比較差的孩子,可能沒把題目聽清楚,以致於智商被低估了﹔或者當孩子的動作比較慢時,在需要計時的項目,也會比較吃虧。

  高估的情形也會出現,譬如同一份測驗做很多次,則產生練習效果而提高些許分數(註),或者,哥哥把以前測驗的題目告訴弟弟,弟弟也會得高分﹔但是,這樣對孩子並沒有幫助,甚至,若藉此讓孩子提早入學或進入特殊班級就讀,很可能會出現適應或心理方面的問題。

三、施測年齡愈小,愈難推測將來
  根據Bayley長達18年的研究,他發現出生嬰兒到2歲以前的智商差異性很大,而且這時測量的智商跟17、18歲時的智商並不相關,但到了6、7歲以後,就可以準確地預測高中以後的智商(當然也有特例)。Jensen等人的研究也支持這樣結果。可能的原因有下列三個:(1)嬰兒時期的測驗,比較著重於他的視-動能力,而非成長中智力測驗強調的認知能力﹔(2)嬰兒期的智力發展可塑性比較高﹔(3)嬰兒施測時的情境較難掌控,表現的跟實際上的能力落差較大。

  綜合以上不難發現,其實,測驗只是一個了解孩子的工具,父母親不用為了一次測驗結果沾沾自喜或氣餒,甚至要求重做﹔協助他發展自己的優勢或不足的地方,才是明智的。從智力發展的研究,雖然智力在幼年與青年期會以較高的速率發展,但諸如推理能力在30歲以後還是可以緩慢發展,甚至語文意義能力在50歲以後還能繼續增加,所以,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孩子一定可以一天比一天更好。

註:通常只有在特殊情況,才會由專家為孩子做測驗﹔如果是提早就學的問題,可以詢問地方政府的鑑輔會﹔若是擔心孩子可能有發展上的問題,則讓醫生轉介精神科的心理師或是相關專業機構,為孩子做診斷。

最常使用的測驗
一、巴莉嬰兒發展量表(BSID-Ⅱ)
  1.目的:診斷幼兒的認知或動作缺陷,以助於早期療育。
  2.內容:包括心智,動作和行為三部分,心智有認知、語言、人我關係,動   作著重身體控制與協調靈敏度,行為從孩子做測驗時的反應和配合狀況去   評估。
  3.出版年份:1993(第二版)
  4.適用年齡:1~42個月

二、魏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WPPSI-R)
  1.目的:測量孩子的一般智力。
  2.內容:包括語文與實作兩部分,前者關於常識、辭彙、算術等五個分測    驗,外加一個備份測驗,後者共有畫圖、幾何圖形等五個分測驗。
  3.出版年份:1989(修訂版)
  4.適用年齡:3~7.3歲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