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節錄自
《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你是否曾經看著自己古靈精怪的孩子,為著他們天真奇特的話語和行為感到疑惑:「不知道他們的小腦袋瓜兒在想些什麼?」
由於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還未成熟,大人常常很難理解他們。但是,你可以藉由用心觀察幼兒與周遭人事的互動,來瞭解孩子的認知和思考方式。
比方說,當媽媽幫孩子洗澡脫換上衣時,幼兒能預知即將脫換褲子而適時說出「褲褲」;或者孩子在收拾玩具時,會將娃娃書收在一起,把小汽車歸置在一起。這些行為都反映出孩子對語言意義的瞭解與他在事物概念上的建構。
換句話說,幼兒能將「上衣與褲褲」作聯結與配對,表示他已認識上述物品,並且知道這些物品是相關的;而收拾玩具的歸類動作,也蘊涵了他對於物品的認識及其相似特質的瞭解。
幼兒學習概念意義的特質
幼兒對於概念意義的學習,常與生活經驗及熟悉程度相關,其學習表現具有下列特質:
一、對於動物概念的學習傾向較高
認知心理學者發現,幼兒對於有生命現象的物項持有頗高的認知興趣,且區辨物項是否具生命現象的能力也發展得相當早。21個月大的幼兒,已經可以正確區辨與歸類動物與交通工具;可是相對地,對於區分工具與樂器,則表現得不如前者理想。換句話說,幼兒對於具有生命與活動性的東西,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觀察、經驗與接觸的,對其特質概念的認識愈形豐富。
二、幼兒的概念認知發展,具有發展性
幼兒是先從根據「情節特性」作區辨,轉移到根據物項的「知覺相似性」作分類,進而發展出分類學的概念。例如:呈現香蕉、草莓、羽毛、猴子等四張不同圖樣的畫片,讓幼兒選擇一項與香蕉相關的圖片,三歲以下的兒童常會根據「情節特性」而選擇猴子,因為「猴子喜歡吃香蕉」;年齡稍長(三歲或三歲以上)的幼兒,則會傾向根據「知覺相似性」而選擇羽毛,其理由為在外形上「羽毛看起來像香蕉」;較大的兒童或成人則能根據分類學而選擇草莓,因為「香蕉與草莓都屬於水果」。
另外,幼兒對於分類的認知表現,會受到「是否提供提示或說明」的影響。根據形狀的相似性做分類,是三~五歲兒童最常見的現象,但如果給予提示或說明,則三歲幼兒根據分類學概念進行分類的表現層次便會提昇;否則,連成人也可能依照外形來分類!
在生活經驗中學習分類概念
三歲以前是幼兒概念學習的基礎階段,雖然在區辨與分類物項的表現上,幼兒容易受情節或知覺相似性影響,但是情節內容可引發幼兒的趨近學習興趣,而知覺相似性是發展分類概念的具體線索,兩者皆是引導兒童建構概念的墊腳石。
父母瞭解幼兒認知發展的特質後,在對孩子說故事,或是讓他們聆聽、觀賞故事影帶時,可以再進一步說明物項的特徵,並利用機會讓兒童觀察具體實物,幫助幼兒認識分類概念的意義。例如,故事書畫面上出現了花、樹、小鳥與蝴蝶的圖樣,父母不妨輔以說明:「花和樹都種在土裡,它們不會走也不會飛,它們都叫『植物』;小鳥與蝴蝶在花園的花與樹叢中飛,他們是『動物』」,讓兒童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學習分類概念。
幼兒的分類概念認知是在生活經驗中學得的,觀察與接觸物項的經驗愈多,幼兒對於知識的建構也將愈豐富。
書籍簡介
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多一分理解,教養更EASY
本系列分成《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3-6歲發展與教養對策》三本書,從生活實例中著手,介紹每個年齡常令父母困惑或頭疼的現象,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說明在發展階段上所呈現的意義,並針對各時期孩子的特性提出教養對策。唯有在瞭解孩子發展的前提下,才能有最合宜的教養方法,而不只是一味認為孩子調皮、難管教。
作者簡介
作者群是幼教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多兼具專業與實務經驗,寫來淺顯易懂,父母在輕鬆閱讀中,不僅能掌握孩子的成長脈動,更能得到最適切的教養建議;也希望父母能體會,孩子有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支持、瞭解、耐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