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感
更新 : 2021-03-15
兩歲的小娃兒,他的一天,是用規律的日常活動來「計算」的,時間對他而言尚不具任何意義。所以,若建立孩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時間可以以做某件事情的時間來具體說明,寶寶能更容易體會。
昨天晚上,爸爸媽媽帶著兩歲的小寶到機場接已三年未回台灣的小姑姑,一行人回到家中已經很晚了。小姑姑由於時差,由於興奮,一直都不想睡,爸媽也就陪著小姑姑聊個不停;而小寶也感染了大人的心情,一直興奮到十一點多才不支地閤上雙眼--離他正常上床的時間,整整晚了兩個多小時。
隔天,近中午時分,小寶才幽幽醒來,媽媽趕忙捧來小寶平常中午愛吃的瘦肉粥,「吃午飯 ﹗」沒想到小寶猛搖頭︰「不要﹗要『ㄋㄟ ㄋㄟ』。」ㄋㄟ ㄋㄟ是小寶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餐。今天,小寶仍堅持要「ㄋㄟ ㄋㄟ」,媽媽說︰「可是已經中午了﹗」小寶不管,為什麼寶寶會無理取鬧呢。
中午是什麼?
其實,小寶根本不懂「中午」是什麼,「已經中午了」又是什麼意思,他只知道︰睡覺起來吃牛奶,然後跟媽媽去買菜,再然後去小公園玩,接著回家吃粥,吃完粥和媽媽一起睡覺,醒來後要......,一直到和爸爸玩完,刷牙、講故事、說晚安--他的一天,就是這樣用規律的日常活動來「計算」的。
所以,跟小寶說「明天早上,小表哥會來跟你玩哦」,還不如說「等你睡覺起來,吃完奶,小表哥就會來 」,小寶還有概念一點。
又比如︰媽媽「很快」就回來;「下個禮拜」才能回奶奶家...,這些與「時間」有關的說法,兩歲的小寶是有聽沒有懂。
靠規律的日常活動體認時間
說得清楚一點,兩歲孩子是靠規律的日常活動來體認時間的——睡了一大覺起來,喝牛奶是理所當然的,鐘面上的長、短針這會兒指在哪兒,對他一點意義都沒有。
爸爸媽媽對「腦筋不轉彎的兩歲孩子」,除了把握孩子此時的特質,盡量予以協助與諒解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幫助孩子將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安排出一個規律來,比如︰每天早上吃完牛奶後,一定帶他到公園走走;中午一定午睡,睡醒後媽媽一定陪他玩半個小時;晚上就寢前,一定要有先刷牙、再由爸爸說段故事的「儀式」……。這樣,不僅讓孩子放心、有安全感,更是孩子學習「時間感」的第一步。
|
※文╱呂素美,《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信誼)。
《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的作者群皆是幼教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從生活實例中著手,為父母們介紹每一個年齡常令父母困惑或頭疼的現象,然後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為父母說明此現象在孩子發展階段上所呈現的意義,並針對此時期孩子的特性,提出因應的教養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