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間發展開始學習

孩子的空間概念是從經驗與成人的教導中學習,並慢慢建立起來。雖然說右腦較發達的孩子對空間會比較有概念,學的比較快,但是一般孩子的學習主要還是在於經驗的累積,所以,父母在平時可多多與孩子「說空間」,帶孩子去體會累積空間經驗喔。

3歲的安安家住永和三樓,一天跟兄姊們到姑姑天母四樓的家中去玩,孩子們難得聚在一起,簡直是鬧翻天,姑姑被吵得受不了,大聲制止:「你們太吵了、三樓的叔叔會上來罵人。」安安很輕鬆地說:「三樓是我家耶!沒有關係,我爸爸不在家。」

5歲的凱凱很會騎腳踏車,但總分不清哪裡是左邊、哪裡是右邊;威威是凱凱幼兒園的同學,看到凱凱有腳踏車,直吵著媽媽要買,媽媽以不知去那裡買回應,威威卻能明確地說他知道那裡有腳踏車店,「從家裡出去先右轉,直直走,再右轉一直走,最後左轉就到了」。大伙有些不解,只見威威拿出紙筆照他說的畫出一張路線圖來,媽媽確定那是她曾經帶威威經過的一家腳踏車店。

4~6歲孩子的空間發展
4、5歲的孩子對空間概念了解的程度差異很大,一般右腦較發達的兒童對空間較有概念,卡德納(Howard Gardner)在大腦研究中提到「經過長久的演化,大腦的左半葉已經被選為右撇子處理語文的區域,基於同樣的原因,大腦的右半葉也成為空間處理的關鍵區域。大腦右後區域受到傷害的人,會失去方向感,很容易迷路。」

大多數4歲孩子都能說出他們住在哪條街、或那個城市。對一些特別的字眼也很有興趣,例如:「在……上面」、「在……裡面」、「在……後面」;5歲的孩子則喜歡在地圖上認路,或自己畫地圖,也有能力自己過街,到附近的店鋪買東西,或到鄰居家玩耍。不過這個年齡仍是以家為中心,喜歡留在住家附近,甚至以為任何事物都在家附近而已;至於6歲孩子的空間概念已從家、鄰近延伸到整個社區,並且有興趣知道別的地方、國家發生的事情。

就像6歲的采采原本對氣象、地圖沒什麼概念,暑假和父母環島旅行回來,竟會自己循指示在台灣地圖上找台北、南投、高雄、花蓮等地,父母看氣象報告時,她也會問南投的天氣如何?花蓮有沒有下雨?高雄是不是大太陽?因此,只要給孩子一點空間或環境的刺激,此時的他們在空間概念上是可以延伸發展的。

為孩子創造多元空間
孩子從小就愛玩躲貓貓、尋寶遊戲;中班的孩子會捏陶、拼圖、堆積木;大班迷上下棋、造形活動等;乃至長大後會看複雜的地圖、星座,精通天文、地理學科等,這些解決空間問題的能力,在卡德納「多元智能論」(他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包括語文、音樂、人際等等)中歸為空間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重要的一環。

父母平常可藉由教具、圖書擴充幼兒的學習領域,走迷宮可幫助孩子依圖示尋找目標,拼圖、象棋、撲克牌等遊戲可訓練孩子多項思考、判斷的能力,積木也能擴展孩子的空間思維,這些都是很簡單且可取用的教具;圖書方面,像信誼出版的《阿虎開竅了》、《樹真好》等與空間相關的圖畫書,也是父母參考的依據。

孩子的空間觀念隨經驗與外在環境刺激不斷擴展,旅行亦有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有空可多帶孩子出去參觀、走走,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也是啟發孩子智能的重要泉源。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