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多的美美想吃糖卻打不開罐子,姑姑要幫她打開,美美不領情,指著爸爸,要爸爸幫忙,媽媽出現了,她轉移方向要媽媽幫忙,奶奶說:「媽媽第一順位,爸爸第二,媽媽爸爸不在時,輪到奶奶,如果我們都不在,才會輪到姑姑」。這樣的次序概念寶寶懂嗎?
一歲多的美美想吃糖卻打不開罐子,姑姑要幫她打開,美美不領情,指著爸爸,要爸爸幫忙,媽媽出現了,她轉移方向要媽媽幫忙,奶奶說:「媽媽第一順位,爸爸第二,媽媽爸爸不在時,輪到奶奶,如果我們都不在,才會輪到姑姑」。
幼兒「順序概念」的發展
皮亞傑在認知發展中提出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感覺動作期」(約出生到十八個月大)的嬰幼兒,雖然語言表達有限,卻是擁有思考的,他們透過感覺器官,眼睛、耳朵、四肢等來探索學習,非常自動地吸收外界的許多訊息,小小心靈就可以有分類概念,依其重要的順序性,孩子在生活中不斷地擴張心智能力。
許多兩歲多的孩子會用「2」,也懂得「2」的意思,問她幾歲,她會回答「2歲」,她能區分「一個東西」和「一個以上」的不同,但比一個多的,她都可能說成「2」,大多要到三歲,才能進展到「3」,兩歲多的孩子雖慢慢進入皮亞傑發展階段中的「運思前期」,但對數字仍然非常幼稚,也不具有可逆性和保留概念,問他:有沒有哥哥?他回答有;若反問他哥哥有沒有弟弟,他就不會回答了。同樣地,此階段的幼兒也不能理解同一組物體,隨著排列組合的變換,總數卻是不變的,因此具體操作對此時期的孩子非常重要。
從家族成員認識「大小」
平常欣欣的叔叔住高雄、阿姨在台南、舅公住台北,過年期間大夥在台南相聚,大人在屋內唱歌、聊天,小孩子在屋外騎腳踏車、玩耍,兩歲的雅雅興奮地裡裡外外穿梭並說:「大人在裡面,小人在外面」,十二歲的大姊問她:「那我是大人?還是小人?」三歲的欣欣急忙幫腔說:「我們都是小人,你是中人」,大小的分類概念在欣欣腦中已經成型。
中國人的輩份關係最複雜,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姊妹外,叔叔嬸嬸、伯父伯母、舅舅舅媽、表哥、堂妹、大嬸婆、三叔公等繁複的稱謂,亦是外國人眼中最無法理解的。因此,從小在大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平常就比別人多了一份「大小、長幼、先後」等順序與數量的思考機會,也難怪台灣孩子的數學能力,傲視國際。
數概念由生活中尋找
數的領域很廣:舉凡「數」、「量」、「排列組合」、「圖形空間」、「分類關係」等等都是,然而生活數學更廣,從前的孩子很少需要上才藝班、數學班,因為戶外的自然環境,已經給予足夠的刺激。一群孩子可以在扮家家酒的買賣遊戲中了解數、量概念;在玩撲克牌的過程中練習分類、順序、十進位等;在象棋大戰中獲得推理、圖形空間等經驗,數學的生活再具體不過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市面上的一些教具、玩具,增進2、3歲幼兒的數學習概念。在拓展數概念的遊戲過程中,讓幼兒擁有一些固定的玩伴,也是非常重要的;透過互動式遊戲,不但可以讓他們學會數數、大小等概念,還可以趁機接受各種感官刺激,增加與人相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