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賴與獨立間求取平衡~我要我的貼身寶貝

  想想自己小的時候,是否也曾整天抱著某個心愛的寶貝、洋娃娃、小熊熊,或是一條已經破爛不堪的毛巾被走來走去;即使口水在上面濕了又乾、乾了又濕,表面的顏色也已褪到無法辨識,卻怎麼也不肯丟掉。一旦媽媽偷偷地將這寶貝收起來或是拿去清洗,恐怕得換來好幾天的哭鬧。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看似不合理的行為呢?

看過SNOOPY卡通的人,應該對那個總是拖著一條小被被的Linus有著很深的印象。無論是走路、玩耍,甚至吃飯、睡覺,那條被被就像黏在身上一般,總是如影隨形。如果一不小心被被不見了,總是免不了焦急、尋找、憂慮或哭泣。寶寶對依戀物是有特殊情感的,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來給予適切的教養吧。

依戀是寶寶安全感的來源
嬰兒出生時,往往會對照顧者發展出一種特殊的情感,形成所謂的依戀關係,而依戀的對象大多是媽媽。當有陌生人出現,或媽媽不在身邊時,小嬰兒都會因此感到焦慮或不安。這時,只有親愛的媽媽才得以安撫、緩和這樣的情緒。一般而言,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到兩歲左右,慢慢地,小小孩就會對外界的事物感到好奇,開始與外面的世界建立各種關係。當孩子要探索這個世界時,他們所依靠的是對照顧者的信賴,以及對自己各種漸漸發展出來的能力的信任。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在這樣的探險中,常常會感到不安或退縮,特別是那些在幼兒時期無法與母親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或與母親分離太久的孩子。這些孩子可能會對所接觸到的人缺少興趣,雖然他們仍能自動地和他人溝通,卻變得比較自我中心,而且會將注意力從人轉移到毛茸茸的玩具或一些沒有生命的物體上。對他們而言,這些貼身寶貝是另一種安全堡壘。孩子一旦察覺到周遭環境的些許變化,只要抱抱、聞聞、摸摸那些熟悉的氣味、觸感,變動中所造成的不安很快就能化解。

孩子終究該長大
仔細回想,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手中揣著小手帕,一緊張就搓呀搓的,一條手帕揉了好久也捨不得丟。這些小被被、小熊熊,同樣也是幫助孩子消除緊張,增加安全感的重要依靠。可是,許多媽媽對於小小孩手上那個隱隱變色、微微發臭的「寶貝」仍然相當感冒,無時無刻盤算著要如何對抗甚至消滅它。有些媽媽更擔心孩子上幼稚園後,會不會因此被其他同學欺負?

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都不會這樣呢?對孩子來說,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心肝寶貝是件令人心安的事,但孩子終究要長大,進入真實的世界與「人」互動。如果長期將精神放在那條小被被或小熊熊身上,一方面無法與同儕建立適當地人際關係,還可能因與眾不同而遭受排擠、造成退縮、封閉。因此,父母仍應該適時的幫助孩子遠離對物品所產生的過度依戀。

同理孩子的心情點滴
要孩子放下手中的寶貝,父母倘若一開始就採取激烈的手段,直接將那條老舊的被子或毛已脫光的小熊丟棄,將免不了換來一場親子大戰,造成孩子安全感盡失、惡夢連連,或出現尿床等退化行為。嚴重的話,這樣的負面經驗,還可能造成他們心靈上無法抹滅的創傷。

不妨試試和孩子「講道理」。小小孩在溝通上的理解能力,是相當令人驚喜的;當孩子到了該對世界有更多的參與時,父母可以開始和孩子討論關於這個寶貝在生活中的適當位置。例如:上學時,被被應該乖乖地躺在床上等小朋友回家;出去玩時,熊熊可能會不小心被扯斷而該先睡在房間裡......。直到這些寶貝到了真正該捨棄時,為它們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將它們小心地收藏起來,讓這樣的儀式,幫孩子的情緒找到一個安放的位置。

在生命的早期,對某一物件產生極度的愛戀,是件自然又可愛的事情。對於這樣的行為,成人無須過度擔憂,但也不能無限制放縱。適度地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出口,適時地幫助孩子將注意力轉移,是每個父母,不管對家中寶貝,或寶貝的「心肝寶貝」,所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之一。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