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我們都知道難免有輸有贏,可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卻總是輸不起呢?是什麼樣的心理因素呢?孩子是怎麼想的呢?與爸媽教養的方式有關嗎?
一個星期六下午,安安和小表姊在一旁玩得起勁,媽媽端杯咖啡正想坐下來,好好享受一下難得的午後空閒,忽然聽到安安大吼大叫:「我不玩了,這樣不公平,每次都你贏!」說完之後,氣呼呼地坐到媽媽身邊來,只看到小表姊滿臉委屈地坐在一旁,看來好好的遊戲時光又泡湯了。
這種原先大家興致勃勃,結果卻不歡而散的局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安安每次玩遊戲輸了,不是嘴巴嘟得老高,一臉的不高興,就是要改變遊戲的規則,一定要贏才可以。媽媽心裡實在很納悶,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就這麼在乎輸贏呢?
「我輸了,你就會不喜歡我!」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學前幼兒的一項重要特質。由於認知能力的限制,這個時期的兒童,不管在情感、語言、思考或是人際關係中,皆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現象。父母若能先知道此點,就可以平常心看待孩子這種輸不起的行為,再來做適當的輔導。
由於此時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仍是來自於別人給他的評價,他們意識到自己被成人和同伴接受的重要性,因此,對自我的表現及能力所接受到的評價非常在意。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事情不是輸就是贏,沒有所謂的灰色地帶,因此「贏」對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
孩子認為,當他贏的時候,大人會多喜歡他一點;「輸」對孩子來說,則是件羞恥的事,孩子會以為是他不夠好,所以無法贏,大人會因此不喜歡他。這階段的幼兒,需要大人經常向他們保證,他們是有能力而且是可愛的,藉由他人的肯定來建立對自己的正面評價。
如何減輕孩子的得失心
孩子輸不起,是因為得失心比較重,在乎別人看待他的眼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大人費點心思來幫助他,從旁給予適當的機會和情緒輔導:
首先,父母在引導孩子面對得失、挫折之前,應先審視自己本身看待得失的態度是否恰當,是否無形中將自己的價值觀加在孩子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太過強化孩子的能力及表現?
孩子受挫時,常會出現哭鬧或是攻擊等負向的情緒反應,此時適度的安慰是絕對必要的。許多父母面臨類似的問題時,只顧著處理孩子因輸不起而產生的行為,比如責備孩子的賴皮,但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較好的做法,應是先安撫孩子受挫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聽孩子傾訴,等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後,再與孩子一起討論可行的解決辦法。
和孩子分享自己曾經失敗的經驗,讓孩子知道大人和他是一樣的,也會有輸的時候,試著讓孩子瞭解「勝敗乃兵家常事」。
此外,跟孩子強調遊戲過程中的趣味性,而非遊戲的結果。假如孩子在遊戲中獲得某些獎賞,應讓孩子瞭解獎賞的獲得,是由於他本身的努力,而不是因為他打敗了別人;或者,藉由降低孩子遊戲中的競爭性,拉近輸和贏之間的差距。
在現實的社會中,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儘管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贏家,但是只要孩子盡了力,不管結果如何,父母都應該給孩子由衷的讚美和鼓勵。當孩子擁有你足夠的愛和肯定,在成長的過程裡,他的雙翼必將逐漸豐盈,足以飛越生命旅途中的高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