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棒喔!~談幼兒的自我概念
更新 : 2021-12-01
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稱之為「自我概念」,幼兒的自我意識,大約在兩歲左右發展出來。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和家庭氣氛,會左右孩子自我概念及個性的形成。
爸爸一進門,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馬上被兩歲半的小寶貝昭昭稚嫩的聲音給喚住:「爸爸,快來陪我玩!」昭昭煞有介事地指揮著:「你當戰士喔!我是國王!快點,把劍拿過來呀!你太慢了啦,不行,要快一點!」兒子愛玩的遊戲,做爸爸的再累也會配合,不過,每次昭昭都非得當國王不可,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樣子。爸爸覺得好奇,究竟昭昭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當他說「我是國王」時,他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嗎?
自我概念的發展進程
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稱之為「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的發生與發展,是形成一個人個性的重要部分。通常,大約兩歲的幼兒就開始慢慢地脫離自我中心時期,轉而從與他人跟環境的互動中,萌生出對自己的看法。
二十個月左右的幼兒,已開始從別人說他是「可愛的」、「髒髒的」、「漂漂的」等,認為自己就是可愛的、漂漂的。大約兩歲時,對自己的動作開始有所認識,也從動作所造成的結果,衍生出對自己的看法,例如從媽媽手中搶來湯匙「自己餵」,卻吃得亂七八糟,遭來媽媽一陣數落:「怎麼搞的,吃得亂七八糟,不會吃還不給媽媽餵!」他就認為「我真的還是不會自己吃的」。
再大一點,大人會感覺到他的「不可理喻」,一切都得聽他的才行,像媽媽要他坐在餐椅上把水喝完再離開,以免打翻,他偏偏要把那杯水拿到客廳沙發椅上去喝;或者要出房間時,他堅持要走在媽媽前面,媽媽若先他一步出來,他會很生氣,堅持要媽媽回到房間去,等他走出去後才可以跟在他後面出去...。這樣的行為,表示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有影響他人或環境的能力,他們要看看自己的影響力或控制力有多大,假如常常如願,他們會肯定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信心,也放心去做下一個階段的探索與學習。
家庭氣氛影響幼兒的自我概念
所以,一、二歲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是來自父母及照顧者對他的看法及互動方式,因此,家庭對孩子的自我概念影響深遠,孩子會從家人對他的看法,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有用的,或是無用的、不受歡迎的孩子。
不過,這並不表示父母或照顧者應讓幼兒予取予求,才能建立他良好的自我概念,而是在瞭解孩子的發展、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給予幼兒適度、適當的引導,幼兒就能對自己有信心,也能自信地展開他的學習。
例如:對搶了湯匙又吃得滿地的孩子,媽媽可以說:「昭昭好棒喔!可以自己吃飯,不用媽媽餵了,可是下次湯匙要這樣拿,就不會吃得滿地囉。」
而尊重孩子,是指父母要能瞭解幼兒的個別差異,提供適合孩子的學習環境與經驗,例如對天生活動量較低的弟弟,做父母的就不宜以成天蹦蹦跳跳的姊姊為標準,說弟弟「不像個男孩子,倒比姊姊還像個女孩子」,造成弟弟在自我概念上的困惑。
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其實,要成為懂得變通又有原則的父母親並不難,可以從與孩子身體的接觸與親子互動開始,建立孩子對人的信任感,這是人際關係互動的基礎,如孩子說話時,父母最好能專注傾聽,讓孩子感受到他是重要的、被接納的;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並肯定、接納孩子的感受。
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是他一切學習的基礎。總之,儘可能在幼兒的生活經驗中,讓他瞭解自己是深得父母喜愛的、被讚賞與接納的,如此他便會自覺有這樣的特質,進而發展出積極的自我態度,成為人見人愛的快樂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