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對名字的認識

  名字對幼兒來說,有什麼意義?什麼時候他才懂得某個名詞就是代表他自己呢?這過程是怎麼形成的呢?

有位媽媽在考慮幫孩子換新名字時,十分慎重地盤算,到底該在孩子小時候改,還是等孩子上了學,會認字、看名字後才改?究竟「名字」對幼兒來說,具有什麼意義?它如何與活生生的「人」產生聯結?

先對名字產生籠統的概念
當了爸爸媽媽之後,許多自然的回應會在生活中流露出來。比如︰小嬰兒餓了、哭了或是嚇著了,您會連忙上前餵奶、哄一哄,口中還唸唸有詞︰「寶寶乖,媽媽喜歡你。」「小宇肚子餓餓,媽媽餵ㄋㄟ ㄋㄟ。」或「爸爸保護小娟,小娟不怕喔﹗」在這樣的動作中,小嬰兒聽到了您所說的話,並由身體接觸、語調的表達,得到名字的籠統概念。

六個月大的孩子對鏡子已經顯出好奇,雖然此時孩子只是將「鏡中我」當作另一個個體。我們可以抱著孩子面對鏡子玩遊戲,叫叫他的名字,他會有興趣摸摸鏡子裡的人,或對他微笑。藉著鏡子遊戲,孩子會將鏡中影像與自己的動作逐漸聯結。

到了一歲左右,孩子的語言逐漸發展,開始聽得懂許多物品的名稱,認識身體各部位,當然,也包括認識自己和家人。大約到一歲半左右,孩子才能認識鏡中的自己。

將名詞與人物結合
一歲以後,對名詞的瞭解漸增,但口語的表達還有限。父母可藉著遊戲幫助孩子增強對事物的理解,並建立由聽而說的基礎,例如︰和孩子玩找東西、認人的遊戲,問他「爸爸在那裡」、「阿婆在那裡」、「小宇在那裡」,有時則改成「王平一在那裡」、「王明宇在那裡」,把完整的名字帶進句子裡去。透過生活中反覆的接觸,孩子將能把「名詞」與「人物」結合在一起,並且可辨別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聲音或字眼稱呼他。

這樣的學習過程,也是由單一而趨向複雜的,就好像孩子剛認識「狗」,可能只認為家中養的狗才是狗;漸漸地,他看到四隻腳在地上走、且形貌相似的,會通通認為是狗;經過反覆認識、練習,最後,孩子才分辨出狗、貓...等。

代名詞的學習較難
在學會認識自己名字的同時,幼兒一方面學習「我是誰」,另一方面也開始區別自己與他人之不同。但是,由於代名詞比名詞難學得多,大部分孩子到了兩歲半左右,才有能力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口語中也逐漸減少「小宇要...」等直接以名字稱呼自己的詞句,而代之以「我要」、「我漂漂」的用詞。

名字基本上是一個符號。孩子經由上面的過程瞭解名字,進而使用名字。父母在取名字時,多半加入了一些期許,斟酌再三而決定,這些隱藏於背後的心意,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孩子對自我概念的建構。

萬一您覺得孩子的名字取得不妥,想要更換,在孩子「認識自己」的階段,倒是一個可以把握的好時機;否則就要等孩子長大後,能理解改名字的用意再改囉!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