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乖寶寶

  「我」是很抽象的概念,幼兒自我概念的建立,就跟幼兒學習其他事物的過程一樣,是需要透過具體經驗來學習的。對幼兒來說,「乖寶寶」、「小可愛」、「寶貝」是很容易了解其意思的,透過這樣的稱呼也容易感受到鼓勵與溫暖。

  根據專家的研究,幼兒大約在15個月到24個月間,就能漸漸了解鏡子裡看到的那個人是「我」;「我」長成那個樣子──而那個樣子,就是爸爸媽媽口中的醜八怪、小胖妹、大眼睛、皮皮、乖寶寶...,爸爸媽媽說的。

靠具體經驗認識「我」
  從出生開始,幼兒時時刻刻從大人與環境所給他的回應當中,建構了他對「我」的概念──我餓了、倦了,馬上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爸爸媽媽一定很寶貝我;我想要媽媽陪、想要爸爸抱,他們就來陪我、抱我,他們一定很疼我;我一不舒服,爸爸媽媽都一臉焦急,我對他們來講一定很重要吧;爸爸媽媽跟我說話都輕聲細語,他們一定很愛我......。

  等到他從鏡中看到自己的模樣之後,那個模模糊糊的「我」也開始有了具體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可愛的、聰明的,還是醜醜的、笨笨的,還是...,都是大人怎麼說,孩子就怎麼認定的。

「我」與語言能力共成長
  再大一點,幼兒除了從身體的接觸及感官所知覺到的「我」之外,對語言的了解也能幫助他對「我」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哇,好可愛喔!」「耶,寶寶好棒,會自己吃飯了。」「你是媽媽的小寶貝喔。」「好能幹喔,會幫媽媽照顧妹妹」...。周遭環境帶給幼兒的肯定與鼓勵,讓幼兒對自己的正面評價,與語言能力同步提升。
  
  然而,環境若給幼兒的是一再的否定與挫敗,比如「怎麼會生一個這麼愛哭的!」「怎麼搞的,脾氣這麼壞!」或者大人常無心的「貶損」幼兒,像「唉呀,爸爸媽媽的眼睛都不小,你怎麼眼睛只有瞇瞇大咧?」「小胖妹,不能再吃了,別人會不喜歡你喔。」等等。幼兒在無法判斷或爭辯的情形下,漸漸的也覺得自己真的就是大人口中講的那樣了。

父母評語影響自我概念
  爸爸媽媽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不卑不亢的人,能認清自己的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缺點,衷心喜歡自己,覺得自己是很有價值的一個人;也就是說,擁有很好的自我概念。

  當然,隨著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爸爸媽媽在幫助孩子建立良好自我概念時該有不同的作為。三歲以前,孩子的一切概念都來自他感官所接受到的具體經驗,所以,為孩子準備豐富的環境,與孩子做溫暖、敏感的互動,不以為孩子還小,不懂,而輕忽自己言行舉止可能在孩子腦中烙下的印象,謹言慎行,那麼孩子就會有足以讓他一輩子受益的良好基礎了。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