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孩大不同

  在社會上,大部份成功、有自信、有理想、幸福、生活自在的人,多同時擁有男性及女性特質。當爸媽時或多或少會想男孩還是女孩好,但是處在現今的社會,過的快樂幸福跟性別沒有絕對的關係,家長能教導孩子正向樂觀的生活態度,才是讓孩子成功幸福的關鍵喔。

生男孩?還是女孩?
  家中有小寶貝誕生的時候,通常週遭的人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生男孩?還是女孩?」性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有多重要,可見一斑,而這樣的反應,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男孩還是女孩,早在受精的那一剎那就已經決定。女孩之所以是女孩,是因為她有兩個X染色體,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而男孩之所以是男孩,是因為他有一個X染色體,遺傳自母親,還有一個Y染色體,遺傳自父親。也就是說,由爸爸來決定生男孩還是女孩。

  染色體的構成,決定了孩子的性別,父母在孩子出生時就可以很清楚知道,但孩子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理解什麼是男生?什麼是女生?並且學習怎麼做一個男生?怎麼做一個女生?

  嬰幼兒時期,關於性別發展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卻又彼此相關的發展課題。
  1.「性別認同」:知道自己是個男生還是女生。
  2.「性別角色」:知道男孩應該是什麼樣子,女孩應該是什麼樣子。
  3.「性別分化行為」:可以發現男孩喜歡玩騎馬打仗,女孩喜歡玩扮家家    酒。

我是男孩?還是女孩?

一、嬰兒期:沒概念
  孩子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年齡,大約是二歲半到三歲,表示他已經知道自己的性別,也知道男生和女生不同。其實,六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察覺男生和女生聲調的差異。九到十二個月時,可以由「長髮」或「短髮」,清楚區分相片中人的性別。但是,一個小男孩在回答「我是男生」時,並不知道自己嬰兒時期的性別,如果此時他有一位小妹妹,他會以為自己在嬰兒時是女生。除此之外,他也不知道自己長大以後是男生,而回答以後要當「媽媽」。

二、幼兒期:很混淆
  伴隨著自我概念的發展,孩子三到五歲的時候,他們才慢慢地了解自己是男生,而且小嬰兒時也是男生,長大之後,也不可能是「媽媽」。但是,孩子這個時候還搞不懂「外表和內在」可能不一致的事實,當他看到一隻戴著狗面具的貓,還是會被「外表」牽著走,而回答牠是狗。同樣的,當一個人穿錯衣服、換個髮型、拿不合性別的物品,孩子就會認為他變成了另外一個性別。

  這也就是為什麼學齡前的孩子,會那麼在乎外表,尤其是男孩。他會選擇穿藍色系的衣服、玩火柴盒、汽車,而且抵死不讓你幫他換上蘇格蘭裙、綁個小辮子,或是跟妹妹一起玩芭比娃娃。他們會感覺自己一不小心就會錯變成女生。

三、兒童期:有選擇
  「外表和內在」區辦的能力,在五到七歲之間逐漸形成,所以大部份的孩子在進入小學時,已經能「穩定的」認出男性或女性。同時,你也可以發現,孩子對於外表不會像學齡前這麼執著,女孩不會那麼執意喜歡洋裝、裙子,男孩偶爾也會玩扮家家酒。

  性別,是我們所意識到的性別分類,而角色,則是我們認為自己所應該扮演的戲碼。相信許多爸媽還記得,小學課本中有一段課文:「媽媽早起勤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在許多社會價值觀的傳遞之下,孩子會很刻板地區分爸爸和媽媽做的事情不同,甚至會認為,某些是爸爸媽媽「應該」做的事,或「只能」做的事,加上孩子的道德發展,在這時期會很二分法地去判斷事情,所以,如果他的生長過程之中,一直強調、反覆出現這樣的訊息,孩子會以為這是不變的原則,沒有什麼彈性。通常,兩歲半到三歲半的孩子,就會說女生喜歡洋娃娃、愛講話、不會打人、喜歡煮飯和打掃;相反地,這個年紀的孩子,認為男生就應該喜歡玩車子、經常說「打你喔」,或是有比較多蓋房子的遊戲。

男生玩車子,女生穿裙子

一、五六歲是盲從期
  當孩子在三到七歲之間,也就是之前談到孩子知道自己性別、但還沒有清楚性別是不能改變的時期,他會誇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讓自己的「認知清楚」。例如,把男孩應該做的和女孩應該做的,明明白白地劃分成兩個部份;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小盲從者,將這些角色規範,看成神聖不可侵犯。一般六歲的孩子,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例子,他認為醫生就是男生,而護士是女生。即使媽媽是一個權威的外科醫生,他還是執意回答媽媽是護士。這樣的情形,會在七到九歲時看到改變,孩子慢慢地了解性別規範只是習慣,不需完全照著做。

二、只限同性玩伴
  發展心理學上,最常用來評估孩子行為是否「合乎性別」的方法,就是觀察孩子跟誰玩?玩什麼玩具?在幼稚園裡,兩歲大幼幼班的女孩比較喜歡和女孩玩;到了四歲半,孩子和同性玩伴遊戲的時間,是異性玩伴的四倍;六歲半時,同性玩伴與異性玩伴的時間比率,增加到十一比一。除此之外,玩具偏好的性別差異,也在孩子一歲半到兩歲之中,看到「男孩喜歡卡車、刀劍,女孩喜歡洋娃和填充玩具。」

三、玩具一定要男女有別嗎?
  男孩或女孩的許多特徵可能是遣傳決定,但性別分化行為的發展,卻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結果。記得有部電影--克拉馬對克拉馬,相信看過這部影片的人,一定對劇中小孩的房間印象深刻,藍色的天空圖飾佈滿整個房間,玩具車、玩具槍、小士兵運動用品...,所有男孩房間「應該有」的佈置,都呈現在眼前。

  其實,在孩子還沒有選擇能力之前,房間的佈置所呈現的,大多是父母的偏好和期待。例如:女孩房間會有漂亮的裙擺、蕾絲、花邊的飾品,提供洋娃娃、小熊、鍋碗瓢盆等扮家家玩具;相對地,大多數男孩的房中,則以動物圖案、運動器材、玩具車、玩具槍、機械組等等為主。

  對一個還沒有完全行動能力的孩子來說,他的房間就是世界的大半,他在這裡成長、學習、遊戲。男孩有城堡和士兵,玩的時候,士兵會從城堡、車子中走出來。女孩的娃娃屋可能是學校、商店或芭比的家,她們會讓小熊或娃娃住進房子裡,待在房子裡面。男孩房間中的擺設,無形中鼓勵他走出家庭;而提供給女孩的,則是引導她走入家庭。

  父母應該注意,在這些研究中,我們發現父母提供給男孩的環境比女孩豐富,玩具較為多樣化,書及音樂性的玩具也比較多。仔細檢視自己,我們是否從小就提供兒子和女兒一個不平等的環境?如果男孩與女孩在發展的立足點就不平等,又怎麼期待這群女孩長大之後的表現,能突出於男孩之上呢?

男孩女孩一樣好
  父母首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性別發展的本質。過去,人們認為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一條線的兩端,如果一個人的男性特質高,女性特質就相對地較少,而女性特質高,就代表男性特質少;這樣的觀念在八○年代被推翻。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兩個分開且獨立的特徵。

  研究顯示,大部份成功、有自信、有理想、幸福、生活自在的人,多同時擁有男性及女性特質。而且,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高的男性特質和高的女性特質,就像電影《老大靠邊閃》的黑道大哥,在兄弟面前是鐵錚錚的男子漢,背地裡卻有顆柔弱的心,說不定還像《阿鴻上菜》裡的主持人般,燒得一手好菜。

  相信為人父母,都希望給兒女最好的一切,當我們受社會文化牽引,而有所自知的同時,對於子女性別的差別待遇,是否可以更有意識地正視它;並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較公平的方式、較多元的角度,讓你的孩子能以自己的潛能自由發展,並在未來的社會中運作自如。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