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被孩子的口出惡言嚇一跳呢?納悶著,小小孩怎麼會講出那樣的話或做出不合宜的動作呢?在責備之前可以先想一想,家人是否有這樣的行為或言語喔,因為小小孩的語言與動作是因模仿而學習的喔,所以,身教重於言教是一點也沒錯的。
十個月的球球已經蹣跚的走起路來了。這天爸爸隨著她來到客廳角落的盆栽前面,只見球球停了下來,倏地伸出胖胖小手,一把抓住葉子用力往下扯。「球球,不要!」爸爸伸出手,把球球的手撥開。球球不依,甩脫爸爸的手,又伸手去抓葉子,嘴裡還咿咿啊啊的發出聲音。當然,爸爸又撥開了球球的手,不過球球不放棄的再度出擊,爸爸只好抱起球球離開那棵盆栽。球球行動受挫,氣得揮動兩隻小胖手,往爸爸臉頰劈啪打了好幾下,兩腳還凌空亂踢...。「喔,媽媽,我們家球球怎麼這麼暴力!這麼小就會打人!」爸爸有點慍怒的對正在洗碗的媽媽說。
打人也是模仿來的
球球可不是天賦異稟,不用學就會打人的。可是爸爸、媽媽或保母都沒有教她打人呀!其實關鍵就在「模仿」。
許多年輕父母已經瞭解幼兒期的重要,對小小孩的教育絕對不敢掉以輕心,知道孩子年紀雖小,腦袋瓜子卻無比快速的在發育、吸收著,所以該給孩子聽、看,甚至摸、聞、碰的,一律不敢少,也隨時注意孩子是不是在該學走路時開始學走路,在該學說話時開始學說話。換句話說,孩子的發展與學習是年輕父母在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睡之外的另一個關心課題。
只是,兩歲前的幼兒正處於「感覺動作期」的認知學習階段,「所有」他看到、聽到、碰觸到的,或是被要求的,都是他學習的對象,這其中包括爸爸媽媽汲汲於「給」孩子的各種刺激、學習環境之外,還包括沒有要幼兒學但幼兒卻透過感官主動吸收和學習的事物,像「生氣→打人」就是一例。
以球球來說,雖然她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爸媽或保母並不因此放棄對球球的教導,每當球球有不當的行為時,大人總是先對著球球說「不行」,也許再加上簡單的理由說明,然而球球總是似懂非懂;再加上球球仍然處在自我中心的階段,無法顧及父母或其他人的感受,其結果是「不行」的禁令一再失效,逼得大人只有藉助稍稍誇大的聲音與動作,像「嗯~,媽媽生氣了哦」、「媽媽生氣,打打喲」一面還作勢拉球球的小手要「打打」...。
無辜的大人絕對沒有想要教幼兒「生氣可以打人」的行為,幼兒卻同樣透過感官,看到、聽到大人的「生氣」,接下來就是大人打他的動作,所以當球球生氣時,自然就模仿大人的行為,出手打人了。
幼兒的模仿,無所不在
除打人這種不被允許的行為外,幼兒還經由模仿學習到許多令父母又氣又好笑的舉止。
家中有個一緊張就聲音拉高八度的媽媽,幼兒縱然還不會講話,可也懂得拔高聲音來顯示他的緊張,一屋子鬧熱滾滾。爸爸一有讓他心煩的事,兩條濃眉就揪在一起,嘴裡還「嘖!嘖!」有聲;未滿周歲的孩子,一遇不如意的事就老氣橫秋的從嘴裡吐出一些怪怪的聲音,五官扭曲變形,成了鏡頭最愛捕捉的畫面。爺爺有事沒事就要清清喉嚨;小孫子可能還沒學會講幾個字,倒先學會了發出「咳!咳!」聲。
別僅顧著「言教」,「身教」也疏忽不得
由於幼兒是隨時透過感官知覺學習,並且不只是挑大人想教他的東西來學,所以,英明的父母們,對模仿、學習能力旺盛的幼兒,即便是打噴嚏、罵人、煩躁時捶桌子的樣子,甚至與人吵架時的模樣,都可能深深地印在幼兒的腦海中。我們得好好的攬鏡自照、深思自省一下,如何給孩子良好的身教,別只顧著教孩子1234、紅黃藍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