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裡鏡外的自己--認識嬰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在多面鏡中成長的孩子

  幼兒是怎麼產生對自己形象的概念呢?由於語言與認知的漸漸成熟,孩子由旁人的評價與互動中,可以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也就會這樣認同自己。如此,成人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就很重要了,正面肯定的評價,可以建構孩子一個健康的自我概念的。

  擁有「自我」的概念是高等智慧的象徵。在動物身上,只有黑猩猩及海豚等較有智慧的哺乳類才具備。動物行為學家曾在黑猩猩身上,觀察到社會互動對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性。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黑猩猩有能力從鏡中認出自己,但如果從小被飼養在完全孤立、隔絕環境的黑猩猩,在看到鏡中自己的影像時,牠的反應卻是像看到了另外一隻動物。這個研究顯示,和其他黑猩猩互動的經驗,就像在照一面「社會的鏡子」,使黑猩猩能認識自我。因此,若從來沒有與同類互動經驗的黑猩猩,便無法獲得自我的意象。

透過語文表達具體到抽象的概念
  三歲前的幼兒,能從鏡中認出自己,是他自我認識的第一步。隨著語言與認知能力的進步,幼兒對自我的認識,會從外型、身體的認識,轉為對內在心理特質的認識。四歲的佳佳是這麼描述自己的:
我的名字叫佳佳。我們家住在桃園,我們家有爸爸、媽媽、姊姊跟我。我上幼稚園小班。我們家有一隻狗狗,我最喜歡跟嘟嘟玩了。我有一件彩虹的裙子,很漂亮喔。我會唱「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是小玲老師教我們唱的,妳要不要看我表演?...我每次都會把東西吃光光喔,媽媽說我好棒。我喜歡盪鞦韆,我會盪得很高。我有一個酒窩,在這邊,妳看。

  如同大部分三到五歲的孩子,佳佳在描述「我是誰?」時,說的大多是身體的特徵、偏好、擁有的東西、居住的地方、家庭的成員、會做的動作等,都是具體、可觀察的外在特徵。這個時期的幼兒對自我的認識與所做的事情是密不可分的,較少出現對心理特質的描述,如我很聰明、人緣很好等。

  到了五、六歲左右,孩子開始描述自己的內在特質,比如喜歡的事物、心情和感覺。同時也會用更抽象、概括的特質來描述自己,例如六歲的小傑會說自己「體能很厲害」、「不怕高」,而不再像四歲的佳佳一樣,用單一事件「盪鞦韆盪得很高」來描述自己。

自我評價來自他人回饋
  除了認識自己的特質之外,三到六歲的幼兒也關心自己的表現,例如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乖、很棒。幼兒也會以「成功」或「失敗」來評價自己的行為,當成功完成一件困難的工作,他會出現微笑、拍手等驕傲的表現;反之,當無法完成一件簡單的工作時,他會覺得羞愧,表現出如低頭、沮喪、注視地板等反應。

  這些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來自於周遭他人的回饋與看法。在每日的生活互動中,幼兒從父母的態度及反應,學會什麼是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了解什麼是父母或社會認可的行為,並依此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想法、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是不是個乖孩子。

做孩子的明鏡
  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黑猩猩實驗,他人的回饋就像一面「社會的鏡子」,幫孩子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雖然有人說,孩子就像父母的鏡子,一言一行都反映出父母自身的行為;但其實父母也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的回饋就像一面鏡子,照映出孩子在父母眼中的樣貌。

  不曉得您的孩子在這面鏡子前面,看到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呢?您是一面明鏡,反映出孩子最好的一面;抑或是凹凸面鏡,透過鏡子孩子看到的都是扭曲的自我形象呢?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