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說,明天要帶我去日本狄斯奈樂園玩!」欣欣得意洋洋地跟小朋友說,可是,第二天早上仍然看到她準時到園裏上課。「媽媽,我的房間有大怪獸,我不要自己睡覺。」那晚,折騰了好久,欣欣還是賴在爸媽的大床上睡著了。
孩子的行為、言語跟生活經驗息息相關
仔細聽聽孩子們說的話,不難發現話中常有誇大、虛偽的情況出現,如果仔細觀察孩子的生活經驗與誇大言辭,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言語通常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所以電視上的偶像級人物,常常變成孩子最喜愛的朋友,因此孩子可能會告訴你說:「昨天嗶波來找我玩」,或是聽了鬼故事後拒絕去上廁所,理由是黑黑的地方會有鬼。尤其學前階段的孩子,生活裏更是充滿了想像。
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父母通常會隨著孩子的年齡而對「幻想」有著不同的評價,當孩子年齡尚小時(大約三歲以內),對於孩子充滿幻想的想法,父母總是抱持著欣賞的眼光,不但不以為忤,反而覺得可愛又有趣。但是到了四、五歲時,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更「懂事」才對,如果不夠熟悉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及幼兒心態,父母不免會認為:「孩子騙人!」並且很自然地以成人的標準看待孩子的言行舉止。
從孩子的道德觀來解決「非道德」行為
「說謊」在成人的世界裏是不被接納與允許的,而且也是違反道德規範的,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中,「說謊」、「誇大」究竟有什麼涵義?孩子的道德認知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針對兒童道德推理能力進行系統研究,從不同年齡孩子的反應中發現,幼小的孩子往往是以行為的後果來判斷是非,而不是以行為的意向(動機)為基準,所以十歲以前的孩子會認為規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往往也缺乏判定規則的能力,所以遭致懲罰的行為就是「不好的行為」。在郭爾堡(L. Kohlberg)的後續研究中,亦發現九歲以前的孩子,由於法律與社會規範尚未內化,所以服從規則的主要動機是在避免懲罰或是為了獲得好處。由此可見學前階段幼兒的道德觀尚且處在「他律」的階段,通常是因外在因素而服從規則,對於是非也相當缺乏判斷能力,對於幻想世界與真實社會往往無法區隔清楚,這與成人的道德認知能力顯然有相當的差距。所以如何從孩子的道德觀來解決孩子的「非道德」行為,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正如我們所說,孩子吃牛、說謊不是件新鮮事兒,但是根據孩子的意圖,我們卻可將謊言區分為無意的謊言和有意的謊言兩類。
無意的謊言
無意的說謊,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較為常見,其原因及類型如下:
- 幻想式的謊言:幼兒是善於幻想的,在四、五歲前,由於對幻想與真實世界還無法區分,因而在用語言表達願望時常常會造成差距。如果幼兒說「昨天我到兒童樂園去玩」,而事實並非如此,那極可能是孩子正在表達他想去兒童樂園的願望。
- 回憶上的混淆:由於幼兒的時空概念尚未分化完全,所以對經歷過的事情內容即使記憶鮮明,對時間的記憶及描述卻可能有差距,在表達過程中,常會有張冠李戴的現象。
- 口語表達的限制:幼兒常常會受限於本身語言發展上的限制,由於缺乏詞彙,而無法清楚、正確地表達想法,表達錯誤也可能會造成誤解。
有意的謊言
有意的謊言,亦可歸納成三種不同的原因:
- 為了受人歡迎:有些孩子說謊只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或得到讚賞,因此他並不在乎因說謊而受罰,反而相當得意自己因敢說謊而成為友伴中的英雄。此外,親子關係疏離的家庭,孩子會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而故意以說謊為手段。
- 為了自我防禦:孩子為了怕被處罰,所以只好以說謊來搪塞事實,這個現象在嚴罰、強調絕對服從的家庭中最為常見。
- 受成人的暗示:孩子的模仿力相當強,父母日常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學習的對象,成人粉飾、虛偽的行為,例如說話不算數、不履行諾言等,往往成為幼兒耳濡目染的模仿對象。
處理說謊問題的基本原則
父母在處理孩子說謊的問題時,不妨從上述種種謊言背後的動機及成因著手;也有許多研究發現,孩子道德判斷的差異並不完全在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是受到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結構、孩子本身的氣質和成熟度,以及同儕和社會氣氛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提醒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不但要從孩子本身,更要從家庭、同伴、社會等不同角度來考慮。
在面對這種棘手的問題時,父母可掌握下列基本原則及做法:
- 先找出說謊的原因:當父母第一次發現孩子會說謊、欺騙時,一定相當震驚及憤怒,但是在尚未找出說謊的動機時,不要急於責問或揭穿謊言,不妨以心平氣和的溝通方式,來聽聽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內在動機。因情緒困擾所造成的謊言,往往顯露出幼兒被愛的渴求。
- 不要對幼兒的行為過早貼標籤:
在「三歲定終身」的錯誤觀念下,有些父母認為小時候說謊,長大就可能會變成騙子,所以嚴厲阻止說謊、或施以重罰,當說謊情形再出現時,則斷然下評語。這種過早貼標籤的現象極可能產生自我預言的應驗效果,所以父母切勿隨意亂下斷言。 - 父母以身作則:孩子在生活中會不知不覺受到四周成人的影響,有時孩子的謊言是來自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父母一直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榜樣,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如何成為一個言行一致的好模範,是大家需要努力學習的。
- 從幼兒的發展特徵來看孩子的問題:幼兒無意的說謊,基本上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需要,而語言技巧的錯誤,也是幼兒發展過程中的特徵。學前階段幼兒身心常處於一種動態、多變的狀況,父母若不夠了解孩子,難免會以成人的角度來看孩子的行為,而給孩子過高的標準。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更無法依據孩子的發展特質而給予必要的協助。
親子之間應是互相信賴、坦誠的,孩子說謊往往代表親子關係亮起了紅燈。當處理類似問題時,除了觀察孩子的狀況之外,父母更要檢視自己的態度,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