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廁所笑話」

孩子老喜歡「尿尿、大便」的說個不停,大人急急忙忙制止,他卻越說越覺得有趣,怎麼回事呢?

媽媽最近很勤奮的教導家偉全家人的姓名──
媽媽︰「爸爸叫什麼名字?」
家偉︰「陳至忠」
媽媽︰「小叔叔叫什麼名字?」
家偉︰「陳ㄐㄧ信」
媽媽︰「不對,是陳至信。」
家偉︰「叔叔是陳大便信,我是陳大便偉,妹妹叫陳大便麗,咯……。」

四歲的小清和阿信搶著吃乖乖,小清假裝「噓噓」在乖乖上,遞給阿信,兩人不停笑著,阿信又把乖乖塞進小清嘴裡,一邊塞一邊說︰「小清吃尿尿、吃尿尿。」

許多孩子進了幼稚園以後,嘴裡會不時冒出一些「廁所笑話」,說的時候彷彿開心的不得了,讓一旁的大人相當尷尬,而且越是制止,小孩笑得越大聲。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當小孩,也很「鬱卒」
從孩子的立場想,也許較能理解他們的行為。從出生起,小孩就開始被管教︰不准抓地上的東西吃、不准到處亂跑;不小心尿尿、便便在地板上,那就更糟糕了,媽媽會一邊擦地板一邊罵人,說不定小屁股還會挨打。當小孩,有時候也是很「鬱卒」的。

是幽默也是反抗
小孩的廁所笑話,可以看作是一種幽默感,但其中又有一種與大人「抗衡」的成份。

拿家偉來說,他可能已經厭煩這種「記名字」的課程,這麼一說,便可打消媽媽繼續教下去的念頭。而把「隱蔽」的事說出來,會有一種發洩的快感,就是知道不該說,才一邊說一邊瘋瘋傻傻的咯咯笑,而一旦說出來,又特別的暢快開心,彷彿這世上一切與我作對的事(大小便訓練等),都被「大便」兩個字擊敗了。

互相仿傚,變本加厲
孩子進了幼稚園後,「廁所笑話」常會變本加厲,這是同伴間互相仿傚之故,而且,跟同伴說一樣的「語言」,也比較容易爭取認同。再者,這階段的孩子也喜歡玩一些語言遊戲,一旦開始說起「廁所笑話」,就會有一陣子持續說個不停。

從「廁所笑話」到「黃色笑話」
事實上,「廁所笑話」會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持續存在,小時候只是簡單的「大便、尿尿」,等孩子稍大,也許會變成「昨天隔壁班淹大水,因為有人來不及去廁所」,再來可能又轉變成一種隱喻的方式,到了青少年階段,「黃色笑話」便出籠了。

比起發展上的許多問題,「廁所笑話」也許不是什麼大的困擾,但培養孩子說話的禮貌卻是父母的責任。

向孩子表達你的不悅,但當孩子表現出瘋瘋癲癲的行為時,最好暫時不要理他。如果孩子持續一段時間不停地說著「廁所笑話」,最好觀察平日孩子與同伴互動的狀況,發覺他模仿的對象及同伴間說話的方式,再適時給予輔導。畢竟,語言的藝術及說笑話的分寸還是要靠父母的身教才成。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