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不再害羞~社會行為的發展

二歲的孩子,活動範圍逐漸擴大,接觸的人也越來越多,父母若能鼓勵孩子去建立初步的人際網,如此能幫助他發展良好的社會行為與人際互動的關係。

孩子除了和家人建立親密關係外,也需要和他人建立關係,幼兒期是發展社會行為的關鍵期,幼兒與家人和其他成人接觸所得的經驗和學得的反應,對他以後的社會行為有重大影響。

童心漸漸向「外」
一歲左右,孩子的各項肢體動作尚不靈活,也還不能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又缺少和外界接觸的經驗,對陌生人常有害怕和不喜歡的態度。

到了一歲半左右,孩子開始會注意傾聽大人講話,並模仿大人,他們也很喜歡接近大人,在成人的社交場合中,往往也能樂在其中。

到了二歲,孩子對動作已較有把握,能穩當地走路、跑步、爬上爬下,也比較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他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接觸的人也愈來愈多,社會行為會漸由以前被動、依賴,變為較主動、自主,對家人以外的成人愈來愈有興趣。根據長期觀察研究發現,二歲的孩子,在同時有大人和小孩出現的場合,他與自己熟悉的大人談話的興趣,大過與小孩的互動。

因此,在一、二歲孩子的各項發展中,社會性發展是父母極該重視的一項。

媽媽活潑,孩子就大方嗎?
當孩子開始延展他的社交領域時,大部分的孩子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如何和其他成人互動的。父母實際與他人互動的經驗、成人間談話內容、肢體語言等,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如果父母是容易與人攀談,建立溫暖關係的人,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也可能較為自若。

話雖如此,有些孩子也可能和父母的表現有極大的不同,而手足之間,也可能表現迥異,有的很容易進入成人世界,有的則需要父母在一旁協助,這可能和孩子天生的氣質有關。

對社會發展較慢的孩子,當他羞赧的躲在父母身後時,父母請握著他的手,給他安全感,面對他人善意的詢問時,也適時的為他解危;而當你的孩子大方地和他人談話時,只要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就算父母較為內向,也不要催促著他離開或斥責他。

帶著孩子出去走走
想幫助這階段的孩子發展良好的社會能力,父母其實並不需刻意做些什麼。除了從自身做起,給孩子良好的示範外,平時可帶著孩子在住家附近散步,或是帶著孩子一起上街寄信、買點生活用品等,雖然偶爾有些不便,但可增加孩子接觸陌生人、事、物的經驗;而來自外界的善意的回應,也會增強孩子接觸外界的信心。另外,和孩子討論外出時應該遵守的原則、安全的重要等,這些都能使孩子在和外界建立關係時,更有勇氣。

父母若能自在地鼓勵孩子去建立初步的人際網,讓孩子經常有機會處在充滿善意和溫暖的人群中,孩子自然會認同自己是團體中的一份子,而且因自己值得被瞭解與接受,而更加肯定自己,顯得充滿自信與自在。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