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不認得媽媽了?~幼兒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一歲多的孩子,面對媽媽的離去,總是哭成了淚人兒。可是,媽媽回去後,孩子卻又好像無動於衷。怎麼回事?

  一歲三個月的康康原來由奶奶照顧,因為爺爺奶奶最近要出國一個星期,爸媽上班又無法請那麼多天假,只好時把康康帶到外婆家住。媽媽每次想到,離開時康康哭成小淚人兒的模樣,就心疼不已。

  好不容易熬過了一個禮拜,媽媽興沖沖的去接康康,心想這麼多天不見,兒子看到自己,肯定是又叫又跳,緊緊抱著自己不放。

  到了外婆家,媽媽迫不及待的往屋內奔,嘴裡直喊著︰「康康﹗康康﹗」看到了﹗康康正坐在地上玩他的小汽車。可是,他只是抬頭看了媽媽一眼,便又繼續玩他的小汽車。媽媽真是失望極了,難道才短短的七天,兒子就不認識自己了?

腦海中抓不住媽媽的影像
  對一歲三個月的小娃兒而言,他相信媽媽和他是一體的,理應跟他如影隨形。一旦媽媽離開,他會不安;再加上寶寶的記憶能力尚無法使他在媽媽離開後,還記得媽媽的具體影像,他必須要很努力的去抓住對媽媽的感覺,所以,當媽媽要出門時,他會以哭鬧來表達他的不安,並藉此企圖留住媽媽。

  可是,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一旦媽媽真的走了,寶寶其實會慢慢安靜下來,外顯的不安會轉往內心深處,自己試著去找出令他較舒服的感覺。藉著這種方式,他開始學習自己處理分離所帶來的失落感。

  媽媽回來時,如果以為孩子會衝過來迎接,可能就要失望了。孩子可能會以生氣或漫不經心的方式,來表達對媽媽離開的抗議。此時,他需要一些時間,把眼前的媽媽和他對媽媽的感覺再度聯結。媽媽不妨等他「線路搭上」時,再和他共度一段屬於母子倆的時光,像陪他吃吃小點心,或是和他一起整理小東西等,讓他再度找回熟悉的媽媽的感覺;而這種在心靈上和媽媽忽遠忽近的感覺,雖然會令他有些煩躁和不快,但卻是他克服分離焦慮必經的歷程。
既需要媽媽,又想要自由

  等孩子到了一歲半左右,已經可以在腦海裡想像一些具體影像,他的腦海裡已經有媽媽的清楚影像,而不再只是一種感覺,這可以幫助他漸漸忍受媽媽的離開。

  另外,孩子慢慢地也會發現,他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行為能力;但同時也發現,他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不可能凡事有求必應,這令他有點沮喪;更令他洩氣的是,媽媽在掌控他的世界,他仍然必須依賴媽媽。

  就在這種希望能追求自我,卻又發現自己無法掌控所有事情的雙重糾葛中,對母親的需要和想要自由的衝突,成了一歲半孩子的主要矛盾。這種矛盾不僅表現在分離焦慮上,他會憂慮自己是否能獨自面對所有的事情,更出現在他日常許多令父母不知如何是好的行為上。

  例如當他疊不好積木而生氣時,如果你幫他,他反而不高興,因為這會使他覺得失去自我;但如果你讓他自己完成,他又必須獨自面對他的困難,他自己也陷入了兩難中。

給他更多自信去面對分離
  在這個階段,他極需要母親愛的鼓勵,他希望能和你分享他的成就和新技巧;而你對他表現的正向肯定,更會加強他對自我價值的認定,這將有助於他在和你分離後,更有自信地去面對周遭的事物。

  如果父母能常給孩子獨自完成事情的練習機會,並經常給予肯定,就可以增加他對自我的信心,並進而取代分離所帶來的焦慮了﹗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