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方面的學習,有些父母會擔憂是不是會增加孩子學習的壓力,而有些父母是偏向讓孩子在這方面多一些的學習,覺得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然而,孩子在學齡前的認知發展有一定的發展階段,父母需以了解孩子為基礎,再選擇適合的玩具與陪伴孩子一起玩一起成長,讓認知方面的學習不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而是個快樂的過程。
認識認知性玩具
相信大家都玩過「大富翁」吧!從遊戲中一去不回的童年彷彿就在分錢、擲骰子、機會、命運、買置地產中又回來了。
學前的孩子也有類似但玩法較簡單的玩具,一般稱為Board game或game,是本期我們介紹認知玩具中的一種。這種遊戲不僅吸引孩子,而在其中孩子必須不斷地思索「我怎樣才能過關」、「怎樣才會不死」等問題,藉由思索過程孩子不但樂在其中,同時也得到各種概念。像這些讓孩子玩出各種概念,如:數、顏色、形狀,相對概念(大小、長短)、時間、空間、配對、記憶、推理等的玩具,就叫「認知性玩具」。
這一類的玩具往往是父母最樂於購買的,因為它不僅能讓孩子玩出快樂,更能讓孩子玩出智慧。不過,在此要提醒家長一點:認知玩具只是玩具分類的一部分,並不代表孩子所有的玩具世界。就像在飲食中,肉類雖然很有營養,但只吃肉而不吃其他蔬菜、水果,一樣會營養不良。
認知性玩具的價值
在認知的領域中,一般的家長多希望孩子學會1之後就學2,學會2之後就學3...。但是一般而言,孩子的學習並不只是垂直方式的學習。例如:當孩子數東西時,有時他能數得很正確,有時卻又變得不會數。如果給他一堆他喜歡的糖,請他從中取出五顆來,或許他能很快的做到,但是若給他一堆雪花片,請他取出五個來,他可能會隨便抓一把,因為他並不在乎這個東西,所以也就不會認真的去數它了。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孩子除了垂直式的學習外,還需要水平式的學習。利用兩者的相輔相成,才能將概念深植在小腦袋裏。例如:若現在要一個孩子學習1至10的數概念,我們可以提供他數量配對卡、小方塊積木、賓果牌或是撲克牌等。而提供這種種的玩具,是希望他能夠在水平學習的領域中奠穩基礎後,再往垂直方向上發展。而這也正是認知玩具的最大功用。
認知性玩具的內容
一、數與量的玩具(number and measure toys)
數與量二者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常見家長說:「我的孩子太棒了,還沒上幼稚園就能從1數到100了...。」但事實上這並不是數概念的全部,因為這種唸數的情形就和鸚鵡學說話差不多。孩子只是重複一串字序,並不是真正了解數的概念。就數的方面而言,數包括唱數及點算、比多少、分解與合成、序數等;就量方面而言,量包含長短、大小、測量、時間、快慢等。拿小方塊積木為例,剛開始時,孩子可能只是隨興堆疊或接排,但慢慢地他會發現,兩個一排的小方塊比三個一排的小方塊短,所以2比3少。數量的概念就在這樣的「實在物體」操作下逐漸奠基。
在觀察一個孩子是否真的了解數的概念時,可以注意他是否有大、小、多、少、一樣的概念。事實上,所謂的實物的操作,並非僅指玩具而言,數與量的概念在生活用品中幾乎無所不在,從吃的糖果餅乾,到用的杯、罐、筷子、吸管,都可能成為孩子操作的工具。所謂「概念」,有時就在一些大人認為無聊或頑皮的遊戲中得到。
有心的父母可以耐心看孩子操作,幫助他清楚自己做的事,以及發現了什麼。例如:帶領孩子並問他「我們數數看,一行用了幾個小方塊?」或「哪一排比較長?」有了實物操作經驗後,待孩子稍大時,再加上一些骨排接龍、撲克牌或是一些規則性的紙上遊戲,孩子的數量概念就在其中一點一滴的形成了。
二、圖形與空間玩具(figure and space toys)
這類玩具包括形狀、顏色、方向、平面及立體圖形、位置概念等玩具,例如:七巧板、形狀箱和各式拼圖。
在形狀的領域裏,孩子在反覆捏握中,發現一件物體有四個角,轉來轉去都差不多,此時正方形的抽象概念與捏握經驗相配合,形成奠基於實物操作基礎的真正正方形概念。相同的情形下,若是四方形有兩邊比較長、兩邊比較短,就叫做長方形。由此類推,孩子很容易就知道,有三個角及三個邊的叫三角形;圓圓的,可以滾動的叫圓形。從觸覺與視覺經驗中,孩子逐漸了解形狀與名稱的關係。對孩子來說,了解形狀的特色(具象的東西)比知道形狀的名稱(抽象的東西)更重要。所以,認知性玩具需要孩子透過生活經驗去組織,然後再將原本不知道、不穩熟悉的事物一一分類與界定,而後才能產生信心,掌握週遭的事物。
拼圖也是這類玩具的一種,它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又能提昇孩子的空間概念及視覺辨認能力。一般來說,孩子大約在兩歲左右就有能力玩簡單的拼圖了。由於這個時期小肌肉發展得很並不完全,因此可以提供孩子有鈕的拼圖便利操作。一般而言,不同片數的拼圖,難度不一,適合不同年齡的幼兒。
三、邏輯與關係玩具(logic and relation toys)
有些人遇到問題時,會慌亂不知所措,但有些人則能臨危不亂。造成這兩種不同反應的關鍵往往在於一個人的邏輯思考概念。在邏輯與關係的領域中涵括了分類、配對、推理、因果、序列(時間、長短、粗細等)、結構及相互關係等。例如:順序圖卡讓孩子根據他所看到的線索,如形狀、顏色或行為的改變;從而推斷出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及因果關係。這些圖卡經過特別設計,順序幾乎都相當固定。例如,蠟燭燃燒的過程一定是從長變短。不可能忽長忽短或是由短至長。這類玩具的最大功能是讓孩子由具體的操作配合生活經驗,訓練邏輯推理能力。玩這類玩具前後應該帶領孩子觀察實際現象,讓孩子有更明晰、更清楚的概念。
如何陪孩子玩認知性玩具
- 打開一個玩具盒時,父母先和孩子一起認識整個玩具的結構以及配件,共同研究玩具的玩法及遊戲規則。如果孩子沒有玩這類玩具的經驗,則不一定要依照玩具說明書上訂的方式,等到孩子熟悉後再加訂一些規則,如此一來可以常保持孩子對玩具的新鮮感與興致。一般來說,遵守遊戲規則要有成熟的概念做基礎,這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可能相當困難,因此勉強幼兒接受成人所訂的規則,是件很自討沒趣的事。
- 幫助孩子更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以及發現了什麼。例如:當孩子把相同顏色的玩具放在一起時,父母可以用鼓勵或讚美的口吻說:「哇!你把所有的黃色玩具都放在一起了!」然後試著讓孩子用自己的話,描述他正在做的事。記得要接納孩子原本自在的想像,不要用大人那顆「事事視為當然」的心去限制孩子,即使是玩認知玩具,也是如此。這樣才能常保孩子用活潑的思緒和多種的角度觀察事物。
- 給孩子機會「教」你怎麼玩,從中也可以觀察到孩子的進展與成熟度。
- 當孩子一直無法掌握一項遊戲時,視孩子的興趣決定是讓他繼續用自己的方法摸索,還是暫時收起待孩子較成熟時再玩。一般而言,孩子的學習需有學習刺激及成熟度兩方面的配合,每個孩子的步調不盡相同。舉例來說,若要教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認顏色可能花很多時間,結果孩子可能還是一知半解;但是若等到三歲左右,孩子成熟度夠的時候,學習起來不但輕鬆而且容易!
- 遊戲結束後,將所有的玩具配件歸位,以便下次能順利取用。並且鼓勵孩子良好的表現。
對孩子來說,「概念」是抽象而且難懂的東西,但是透過遊戲及生活經驗,孩子對各種概念會透過自己的步調組織、建構而逐漸成熟,大人是急不得的。
幾乎多數的父母在陪孩子玩這類遊戲時都有股衝動教孩子如何玩,希望孩子很快就學會,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值得注意的是,切莫放縱自己衝動過度,造成親子關係「短路」。其實,當孩子玩玩具時,父母最好是站在輔導者的立場,給孩子適時的反應,作為孩子的情緒支持者,不宜過分要求孩子遵守成規。而我們也希望透過認知性玩具,孩子不但能建立信心,也能運用學到的概念思索問題、靈活運用。惟有如此,「玩出歡樂、玩出智慧」的認知性玩具才算發揮了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