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反調、搞叛逆、不聽話?一起來看懂孩子的發展蛻變!


文/林惠雅 兒童發展與親職教育專家    

幼兒並不是完全無憂無慮的,他們本身的發展特性以及父母的要求,都會造成壓力來源。但壓力並非與負面畫上等號,它可能扮演著危機與轉機的功能。父母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協助孩子因應蛻變過程中的壓力呢?

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是怎樣過日子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描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有的人朝九晚五,日子就在上班、下班和塞車間匆匆度過;有的人扮演家庭的中流砥柱,日子在茶米油鹽中轉眼流逝;還有人身兼數職,日子在角色轉換時悄然溜走。不論我們如何過日子,忙碌和壓力可能是大部分人所共有的經驗。

此時此刻,看著稚子幼女,許多人心中難免有著如此的感嘆:還是當小孩子最好,小孩子無憂無慮,既不用煩惱工作做不完,也不用煩惱人際之間的紛擾,更不用擔心錢從哪裡來;只要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每天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多好!

陪伴孩子面對發展過程的危機和轉機
但幼兒是否真如我們想像那般無憂無慮、幸福快樂而無壓力呢?事實不然!嬰幼兒一方面由於本身的成長與發展,以致於形成某些行為特色,而父母可能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加以要求或訓練,這麼一來,二者便交相對孩子形成壓力。

基本上,人是不可能生存在一個毫無壓力的環境中的,而壓力本身可能扮演著危機與轉機的功能;當孩子面對壓力之際,父母能否瞭解原因且以比較適當的方法來引導和協助孩子,是孩子學習面對和因應壓力的重要因素。

為了使父母瞭解嬰幼兒由於本身成長與發展所形成的壓力,以及如何引導和協助孩子因應這些壓力,本文將說明嬰幼兒發展與壓力之間的關係,並提供父母一些處理時的建議。

小小年紀怎麼老愛唱反調、搞叛逆
首先,我們從孩子面臨父母要求而產生壓力時,所常見的「叛逆」反應談起。

家裡有二、三歲幼兒的父母或許有類似這樣的經驗: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最愛說的話就是「我不要」。當你對孩子說:「來,加一件衣服。」孩子說:「我不要!」你喊他吃飯,他也回答:「我不要!」你叫他上床睡覺,他就說:「我不要,我就是不要!」

再不然,他就是偏「要」不可。你說:「不要再跳上跳下了!」孩子偏說:「我要!」你要他別再吃糖了,他說:「我就要!」你叫他不要再把玩具丟得亂七八糟了,他回你:「我要,我要,我就是要!」

面對孩子這些反應,父母一方面覺得孩子好像愈來愈不聽話,不論自己跟他說什麼,孩子就是喜歡唱反調,真不知該如何處理才好。另一方面,父母可能也會擔心:孩子這麼小就這麼叛逆,長大以後不就更不得了嗎?

孩子「不聽話」是正在嘗試表達自我意願
二、 三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我不要」或「我要」的反應呢?這種反應是不是叛逆呢?父母面對孩子這種反應時又該如何處理呢?

依據心理學者E. Erikson的觀點,孩子在1~3歲這段期間正面臨所謂「自主或羞愧懷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的心理社會危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也開始有自己的意志。在這種情況下,他喜歡試驗或顯示自己的能力,對於許多事情,他開始不願意接受大人的支配,喜歡自己去做,同時也會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探索自己的獨立性。

因此,二、三歲孩子對於父母的要求所反應出來的「我不要」或是「我就是要」,其實是一種自我意願的表達以及企求獨立自主的探索。透過這樣嘗試探索的過程,如果孩子可以在獨立行動中體驗到愉快、成功的經驗,便可形成自信心;反之,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或羞愧。

綜合上述,孩子這種看起來像是「不聽話」或「反抗、叛逆」的行為,雖然頗令父母感到傷腦筋,但是對孩子的自信或意志力的發展卻有其重要的意義。

父母如何在「要求」和「放縱」間取得平衡
當然,父母在面對孩子自我意願表達或企求獨立之際,的確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不過若是完全加以嚴厲的要求或處罰,也非絕對良好或有效的方法。那麼,如何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又可以使孩子減少反抗、鼓勵孩子自律呢?以下有一些建議,提供父母參考:
●瞭解每個孩子的個性或特性,因應孩子不同的個性或特性來調整自己的要求。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例如問他:「你想現在洗澡,還是過5分鐘再洗?」給孩子選擇機會時,年紀較小的幼兒所給的選項不要太多,一、二歲的孩子可以有兩個選項,三、四歲的孩子可以有三項選擇,否則孩子可能會搞不清楚。父母在提供選項時也必須瞭解,不論孩子選擇哪一項,父母都要接受,不要再加以干涉。
●父母應先思考哪些是必要的要求,哪些則是可以讓孩子嘗試自己做決定的。對於必要的要求,父母的態度要一致;而有些事則讓孩子嘗試自己決定,可使孩子從中學習。
●避免使用批評、威脅或體罰的方式,試試轉移孩子的注意,把對他的要求和快樂的活動聯結,以減輕孩子的壓力感。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我們都希望孩子的成長順利。且讓我們共同攜手前進,別給孩子太多的壓力,陪伴孩子快樂地走過成長路。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