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記憶:編故事還是騙人?

在大人引導下,孩子會對事件或加油添醋或自圓其說,這難道是他們記憶力不好嗎?其時您的孩子是個「說」故事高手喔!

小姊姊上小學一年級時,小他3歲的妹妹還留在家中。有一天下課回來,妹妹很高興地對著書包還沒卸下來的姊姊說:「阿媽今天帶我去騎小馬喔。」「騙人!」「真的,阿媽的朋友帶我們去。他把我放在小馬上,扶著我騎。」「媽媽,我不要去上學了。你們都趁我不在家帶妹妹去玩!」姊姊大聲哭著抗議。妹妹跑掉了,媽媽又氣又好笑:姊姊怎那麼好騙。
過了好久,兩人都長大了,有一天,姊姊語帶羨慕地提及小時候阿媽都趁她上學帶妹妹去玩「妹妹好好喔!」,妹妹問:「哪有?」「有啊!你們去騎馬。」妹妹忘了,媽媽也忘了,但是姊姊卻記住這一件沒有發生過的事。

背誦記憶vs.事件記憶
小孩子兒歌一下子就背得起來,他們有驚人的背誦記憶力。但背下來的東西可以維持多久?只要一段時日不複誦,他們就會漸漸忘記,在提醒下,也是片片斷斷的複誦不全。
事件記憶是指對一般生活經歷的記憶。研究指出,幼兒對日常生活的記憶容易受外界線索的影響,如上述姊姊的例子。

易受引導 投別人所好
以下這個事件記憶的研究是如此設計的:一個陌生人到幼兒園訪問並念故事給孩子們聽;一星期之後,再問幼兒「陌生人有沒有弄壞玩具?」時,孩子會怎麼回答呢?甚至有一半的幼兒被問時還被加上引導性的問題,例如:
1. 給同儕壓力:「別的小朋友說 ...」。
2.對某些答案給予正面回饋:「你真的是個好幫手」。
3.負面回饋:「你的答案好像不對」並再問一次同樣的問題。
4.當孩子說「沒有」,被要求再想想。
5.要求孩子想像一下當時可能發生什麼事。
結果發現,直接回答「陌生人沒有弄壞玩具」的幼兒有83%;相對的,接受上述建議性問題再回答「陌生人沒有弄壞玩具」的幼兒只有42%。
仔細分析,研究者發現,接受了引導性問題的幼兒,在5~10分鐘之內,其後半段給的答案比前半段給的答案的錯誤率更高。這表示,幼兒漸漸學到大人要什麼答案,會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來回應成人。

說故事 加油添醋
由引導性問題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兒在成人引導下,會依著成人的期許往一定的方向改變自己的說詞,其中包括「自圓其說」。這是不是表示幼兒的事件記憶不佳?
以上面83%和42%的比例來看,沒有成人引導時,多數幼兒是可以正確的回憶的。但有成人有意的「誤導」之下,他們就會像說故事一般,或是錦上添花,或是加油添醋。例如:妹妹說森林糖果屋的故事給另一個小朋友聽,講到巫婆煮漢斯,妹妹說:「巫婆先加醬油,又放蔥,炒一炒」媽媽心想,又不是紅燒說。

真實與幻想 孩子自有界線
幼兒對於描述「真實事件」所使用的形容詞、情緒字眼、細節以及自發性的敘述都與「真實事件」本身情節接近,他們只會在真實範圍內錦上添花,如妹妹說巫婆用醬油、蔥炒一炒一樣。
但對於「未發生事件」,在大人的引導性問題下,有一些幼兒描述會更加油添醋,越說越多暴力、誇張及幻想的細節。這是描述「真實事件」沒有的現象,他們會引用許多看過的卡通、聽過的故事中的情節來補充。但成人其實是可以分辨的。


這些研究指出,孩子有好的記憶力,也有好的「說」故事能力。他們會依成人的問題補充說明。沒有引導時,他們或許不會把記憶中不同的事件兜在一起。當成人提供了線索,他就在自己的系統中抽取「疑似」的資訊並放在一起,構成了與事實不一致的故事。
也就是說,成人正確的提問之下,幼兒(4歲、5歲)回答也會正確;但若成人以非關事實問題提問,他們就被引導而發揮想像力。

遊戲時間與觀察
親子一起看一段卡通後,媽媽問一些卡通中有的事件,夾雜一些卡通中未發生的事。當孩子肯定未發生的並未發生時,你存疑說:「我覺得好像有」。再重覆問題,並說:「我覺得有」。第二天,重覆第一天的問題,看看孩子怎麼說。

由另一角度看事件記憶
幼兒事件記憶易受外來線索所影響,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成人提供不同線索的鼓勵下,孩子擴大描述是一件有助於語言發展的事。這就像我們會鼓勵兒童說故事時要有變化的多說、多描述一樣。
孩子有機會多說,他的詞彙、句子結構都會增多與變複雜。因此只要提醒,現在是「故事時間」,故事中多編撰一些才會有趣。若父母擔心虛構變成記憶的一部分,說完故事後,和孩子討論一下什麼是「真的」,什麼是虛擬的。

後記
上面的姊姊其實知道妹妹騎馬這一件事沒發生過,但是他故意拿出來宣告阿媽和媽媽有偏心妹妹的嫌疑。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