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提醒可短暫保存記憶
更新 : 2018-09-20
在學習的歷程中,父母不須計較孩子現在多背了什麼,人生要學的東西很多,是學不完的,只要肯學、有動機,哪裡都可以學到知識。
從神經學的觀點,孩子出生時,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尚未成熟,通常要到3、4歲這個皮質下的組織才成熟。因此,我們對自己親身經驗的記憶大約只能回溯到幼稚園的時候,再往前就記不得了(請注意,這裡所講的記憶是自己親身的體驗,而不是大人說起小時候發生的事)。因此佛洛伊德把它稱為「童年的失憶症」(childhood amnesia),但是最近這個說法受到了挑戰。
定期提醒可短暫保存記憶
實驗者發現出生25天的小老鼠,如果在黑色籠子裡接受15次不可逃避的電擊,每次2秒,然後被放到白色籠子5分鐘,小老鼠很快就學會:黑色籠子是危險的,白色籠子是安全的。
在完成恐懼制約之後,第一組老鼠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再接受一次電擊,然後到第28天時測試牠們是否記得前面學過的東西。第二組則是中間沒有接受任何電擊,只在第28天接受測驗。第三組是沒有接受恐懼制約,但是每個禮拜都放在黑色籠子裡電擊一次,然後到第28天時接受測驗。測驗時小老鼠被放到黑色籠子裡,但是通往白色(安全)籠子的門是開的。
實驗者觀察在一個小時中,老鼠停留在白色籠子的時間有多長(黑色是老鼠的偏好、老鼠是夜間動物,喜歡陰暗,不喜歡光亮),結果第一組的老鼠花最多的時間停留在白色籠子裡,而其他兩組則停留在黑色籠子。所以這實驗表示如果沒有提醒(再次電擊),老鼠在一個月內就忘記了恐懼制約,但是如果不停提醒的話,這個記憶可以保持一個月。
後來的實驗把這個方式應用到二個月大的嬰兒身上,訓練嬰兒去踢腿,腿上有條緞帶可以帶動搖籃上的走馬燈轉動,結果發現只要定期提醒,早期的經驗可以保持一段時間,挑戰了過去認為嬰兒期記憶不能保存的說法。
有意義的知識保存長久
這個實驗說明了「提醒策略」的重要性,沒有意義的東西只有透過不斷提醒才能保存在記憶中,例如家中的電話號碼本來每天用,記憶深刻,隨時可以隨口說出,但是一旦搬了家、換了新號碼後,舊號碼便想不起來了,因為電話號碼沒有意義,只是數字的組合,一不再用,便被遺忘。
不懂意義的死背書也是一樣,除非不斷地加以複習,不然很快就會忘掉。大腦不會浪費它的寶貴資源去記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的東西,就像公寓空間有限,一個東西如果沒有眼前的用途,我們會送去資源回收,下次要時再買。實驗證明,要進入長期記憶一定要有意義作媒介,新知識的要和舊的掛上鉤才保存得起來。
在討論該不該要孩子讀經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觀念,就是小孩子在入學前,遊戲是他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我在上一期的《學前教育》詳細了說明遊戲的重要性,列舉遊戲對孩子有想像力、創造力、人際關係及領導魅力培養等重要性,不可用「為他好」這個理由,剝奪他遊戲的天職。
水到渠成學習變輕鬆
在發展上有一個原則很重要就是水到渠成:如果一個行為以後輕鬆就學得會,現在就不必拚命教孩子練習。很多父母讓幼兒園的孩子一天練習寫幾個小時阿拉伯數字及中國字,因為大腦和肌肉發展尚未完成,寫不好、只好擦掉重寫,惹得小孩哭、大人罵,好不辛苦。這麼小的孩子每天感受到的都是失敗的痛苦經驗,這對孩子未來很不好。等他長大一點,小肌肉發展完成,就可以握得住筆,寫出來的字變漂亮,學習也就輕鬆自如了。
童年快樂才會自動自發
作父母的不要擔心「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那是誤導,不可揠苖助長。人生路很長,學習的機會很多,不要在乎幼年時多玩了一點時光。孩子有快樂的童年,喜歡學習,以後才會自動自發,才會有成就。如果現在才一年級便痛恨上學,以後的日子不知怎樣過下去。
人生要學的東西很多,是學不完的,只要肯學、有動機,哪裡都可以學到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父母不要計較現在多背了什麼,反倒是把他學習的胃口破壞以後,將來看到書便恐懼,一輩子不喜歡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教育孩子眼光要放遠,切莫因小失大,斷送孩子一生學習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