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愛發問,怎麼辦?

羽兒真是一個好奇寶寶,看到什麼都愛問,每次爸爸帶他出門到公園玩,還沒走到公園,爸爸就已經招架不住了。羽兒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他會問︰「為什麼人要走路呢?為什麼飛機要在天上飛?為什麼張媽媽要把小狗關起來?......」爸爸面對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經常會啞口無言,不知道要怎麼回答,才能讓羽兒明白。

寶貴的好奇心
所謂「好奇」,就是對自然及其現象的一種發問。人類知識的起源,即是來自於「好奇」。
人之所以會好奇,主要原因有三︰

* 安全上的需要
人類面對陌生的事物時,最初的反應是「害怕」,等到對陌生事物習慣之後,便會藉著操弄、摸索、發問的方式去尋求答案,以期能充分地掌握該事物,作為未來處理該事物之參考。人類對自然的探討、科學的研究發現,即是根源於此。

* 自我發展的需要
就人類的生理發展而言,「吸收營養」才能成長;就心理發展而言,則需要適應、了解整個生活的環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因此會好奇、愛發問,也因而充實了其心理的發展。

* 知識的追求
人長大成人以後,其實仍然具有好奇心,只是這時的好奇並不完全是基於上述二者的需要,而很可能是對知識的一種好奇。許多大學問家的產生,便是源於對知識追求的結果。

幼兒的好奇也是來自於上述的原因。幼兒在發育、成長的過程裏,由於對周遭事物的陌生和無知,加上感覺敏銳、觀察入微,因此好奇心遠大於成人,所問的問題內容也就無奇不有了。

大致說來,幼兒發問的內容可分為以下三類︰
*自然界的問題--例如︰「天上為什麼會有星星呢?」「牛頭上為什麼會有兩個角呢?」
*自己本身的問題--例如︰「我是從哪裏來的?」、「爸爸為什麼長得比我高?」
*人際關係的問題--例如︰「爸爸為什麼討厭張伯伯來我們家呢?」「為什麼媽媽比較疼弟弟呢?」

使「發問」成為一種學習
「發問」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使孩子更聰明;「發問」和「學習」是交互影響的,所以面對愛發問的孩子時,應先分辨、了解孩子發問的動機。例如︰有的孩子由於缺乏成人的關注,因此喜歡緊隨成人亦步亦趨地追問個不停;有些孩子則是由於求知慾強烈的緣故。成人宜在明瞭孩子發問的動機後,再決定處理的方式。

* 家庭中的處理方式
如果孩子是屬於求知慾型的,則成人要依其年齡和程度的不同來回答。儘管孩子會問一些令我們啞口無言的問題,我們也不必覺得有失面子,畢竟人非萬能啊﹗遇到這種情形時,我們不妨與孩子一起查閱書籍、尋找答案。如果是屬於比較簡單的問題,我們也毋須充當孩子的「字典」,要知道,有時明知而不講,或是藉著反問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好機會啊﹗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妨採取以下比較適宜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不要指責或禁止孩子發問︰孩子好奇、愛發問是個好現象,父母不要因此感到厭煩。不論在任何時候或場合,應該儘量避免指責或禁止孩子發問,否則孩子在受到責罵、得不到回答而不了了之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挫折感,衍生出遇事馬虎的態度。孩子在好奇心未得滿足之下,也很可能會自行去探索,甚至道聽塗說、胡思亂想,如此尋得的答案不見得正確,也容易對某些事物造成錯誤的成見。

*視孩子發問的內容,決定處理的方式︰如果問題是我們能立即回答的,則儘量當場答覆。如果令你感到尷尬或不便立即回答的,則不妨引導孩子到另一個環境再回答他,或是婉轉地告訴孩子稍候再和他討論(到時,父母不論多忙多累,都得要兌現)。如果是對孩子的問題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則不妨和孩子一起翻書、研究討論,這種不厭其煩地和孩子共同尋找答案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身教表現,也是機會教育,讓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學習研究的精神。

孩子的好奇、愛發問是促進學習的動力。建議您在平日多藉著下列兩個方式,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例如為孩子布置一個專用的房間(或畫定一個固定範圍), 面放置各種玩具、書籍、工具、材料......等,主動提供孩子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

*從小即建立與孩子交談的習慣︰對較少與孩子溝通的父母而言,可以藉著「書」來和孩子交談。從共同閱讀、一問一答、討論之中,親子間的話題便源源不絕,一方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擴展孩子的知識領域,進而促進親子之間情感的交流。

* 團體中的處理方式
在團體中,遇到好奇、愛發問的孩子,又該如何處理呢?

*如果問題不是很難作答,老師可以立即作答或即興地把它納入課程中,讓全體小朋友參與論。

*如果問題不是三言兩語所能交代清楚,且與正在進行中的課程或活動有關,則不妨將話題納入課程中,甚至延續成討論的話題,無形中提供了孩子一個研究的方向。如果問題與課程或活動無關,為避免/誤正課的進行,可以請孩子將問題記下來,課餘再討論。

*屬於抽象、觀念性的問題,無標準答案可循,則不妨建議孩子回家請教父母或長輩,待上課時,再作綜合討論。從中,老師可以概略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對事物的看法等等。這種方式可增廣孩子的聽聞,讓孩子體會事物的多面性。

給父母與老師的贈言
父母和老師的態度,往往比是否知道問題的答案,對孩子的影響來得大。建議您︰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如果您明明知道答案,則請不要佯裝不知或顧左右而言他,以免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例如孩子問︰「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假使您胡亂地搪塞過去或加以喝止,則孩子很可能以為這個問題不能問,甚至以後對兩性的關係產生不正常的看法。如果您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則可坦白地告訴孩子︰「媽媽不知道答案,等媽媽查了書或請教別人,再告訴你好不好?」如此,孩子學習到成人求知的態度及方法,成人也增加了求知的機會。

* 信守諾言
在處理的過程中,您必須信守任何的允諾,否則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因此,如果答應孩子等查書後再告訴他,則務必作到。

* 指導孩子如何尋找答案
可建議孩子請教老師、親友......,如果孩子已具有閱讀的能力,則可買些適合其年齡的相關圖書,讓他自行查閱書籍、尋找答案,這樣也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 藉著問題引導孩子發現、思索更多的問題
在回答孩子的問題之後,可引導孩子去發現、思考其他相關的問題,進一步刺激孩子的想像力,激發其求知精神以豐富其生活領域。

* 答案要具體,多用比喻
孩子一般要到十二歲以後,才具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才懂得所謂「禮貌」、「公平」等抽象字眼的含義。因此,用孩子理解的話語來說明,採用適當的比喻,效果較佳。

好奇、愛發問是孩子的天性,若能善加引導,一方面可培養孩子求知的精神、學習研究的態度,無形中也增進了親子、師生之間的溝通,父母老師應當好好把握啊﹗

參與人士︰劉思量(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
     鄧珮瑜(曾任洪建全基金會總幹事,現為秀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劉青霞(明德幼稚園園長)

本文出自育兒錦囊集(學習篇)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