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整個社會壟罩在學測考試的紛擾中,似乎每個人關心的都只是考幾分?上哪個學校?頭條也都大大的刊著榜首的來歷……,彷彿「成功」就只能從考試結果來看,浩大的10年教改換來的就是這個標準?
然而,要培育高尚的心靈,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認為,家庭教育是最追根究柢的方法。現今很多父母還殘留「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觀念,認為考不到一百分就是失敗,這樣功利的教育卻是錯的。
正當整個社會壟罩在學測考試的紛擾中,似乎每個人關心的都只是考幾分?上哪個學校?頭條也都大大的刊著榜首的來歷……,彷彿「成功」就只能從考試結果來看,浩大的十年教改換來的就是這個標準?
然而,要培育高尚的心靈,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認為,家庭教育是最追根究柢的方法。現今很多父母還殘留「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觀念,認為考不到一百分就是失敗,這樣功利的教育卻是錯的。
父母的舉動影響甚鉅 洪蘭認為想要匡正人格的偏差,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時間的付出,父母應該要多陪小孩,灌輸他們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一味的要求成績、不斷殘酷的要孩子與他人分出高低。
教育專家研究指出,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建立在遊戲的人際溝通上,不該如同現現今提早進入競爭的壓力,以為成績優秀即獲得快樂。其實不然,洪蘭指出,物資匱乏的原住民小孩簡單就獲得快樂,強烈對比出中上階級雖富足卻不見得快樂的窘況。因為快樂原本就是操之在我,是相信簡單就可輕易獲得的,也難怪功利之人所求之心愈強烈、痛苦便愈發深沉。
洪蘭也語重心長地提出建議,父母應該與孩子同步成長,多展現優良的身教,若是父母也汲汲營營於美容整形等這類膚淺的追求時,將何以端正下一代的行為呢?因為你在做,孩子正在學呢!
德智體群美都應兼顧 當今許多父母讓小孩學音樂,無非是希望小孩培養專心並建立對音符、數字的敏銳度。但是學音樂是十分孤獨的,全然的付出也不見得有回饋的喜悅,這卻是鮮少人肯面對的,惟有走過的人才知道。
長相秀麗,一頭烏黑長髮襯著濃厚藝術氣息的Annie,走在路上總是吸引諸多欽羨的目光。從小學音樂的她,幼稚園大班開始學鋼琴,歷經母親的殷殷期許、不適應國內老師填鴨式的教法承受許多壓力而一度想放棄,但在小三時接觸到大提琴,她就確定了自己這輩子應該與音樂脫不了關係了,因為大提琴觸動了心靈深處的熱情。
14歲時赴美深造,從高中、大學到研究所一路都是自己坐飛機去面試得來的,考大學時也曾碰到琴橋壞掉的緊急情況,她說,「當時嚇壞了,只得就著臨時向校方借來的琴練習硬著頭皮上陣。」或許是學琴的專注力,還是長年獨立自主的訓練,現場發揮出從容不迫的演奏,不僅為她贏得入學資格,還拿到了獎學金。
談到國內音樂教育的國外的不同之處,「國外強大的包容力與重想像力、擅引導啟發的教法是台灣較缺乏的」,她感慨的說。
目前Annie除了引進國外啟發式的教學進行大提琴的教授工作外,也與阮丹青以及幾位朋友組了一個爵士樂團,在台北的音樂餐廳有固定的表演,也經常受邀到台灣各地演奏。她表示很欣賞大提琴家馬友友,也很認同他致力在跨界音樂的努力,希望將來可以將跨界音樂的美一直傳送出去。此時,飄進耳裡的樂曲彷彿透著古典鋼琴、大提琴伴上長笛、薩克斯風正演奏出Piazzolla的探戈。
做自己最快樂 寫過80幾本書、創作過30幾齣劇本的小野,職場表現看似一帆風順,但是他的童年卻長期處在物質十分困乏的自卑中。也因此他很早就體會到社會是殘酷的事實,但是他卻不提倡讓小孩子太早去面對競爭,反而崇尚自然順性的陪伴式教育。
小野的兩個小孩從小就在這種自然順性的教育下長大,大兒子李中在國小時曾因為跟不上課程進度而痛苦不已,二女兒李亞則因為考高中失利而一度瀕臨休學。照道理說,此時小野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不斷的責罵以及獨裁的決定者,但是他卻選擇讓小孩自己面對,只是不斷的告訴他們「不要輕易下結論,接受自己,用什麼態度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他說,「希望他們能有思考判斷和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
屬於小野的父親劇本,寫的總是不離不棄的陪伴,像是朋友般的融入小孩的學校及朋友生活。雖然實驗性質濃厚的教育方式曾引來許多人的側目,但隨著子女逐漸走出自己的路,李中遠赴哥倫比亞大學專攻電影,李亞從事設計工作,紛紛走向創意的領域,不也等於是替堅持走創作路的父親投下了最寶貴的認同票。
開創精神的培養 然而在選擇教育法之前,依見樹先見林的鉅觀法則來看,應該先觀摩分析職場民調的數字才是。因此從青輔會4月針對18~30歲的青年就業報告得知,現今年輕人對於「可塑性」、「電腦使用能力」、「創意」最有信心。
對此,青輔會的研究委員、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劉孟奇表示,年輕一代的吸收能力確實很強,也很有自信,但是由於進入「全球人才競爭」及「工作外包風潮」的打擊下,產生既自信又焦慮的矛盾現象。
「要解決矛盾的問題,惟有從教育著手,增強創意及行銷力,國際競爭力自然提升,」劉孟奇堅定的說。他表示,台灣除了短視地在學科分數上一較高下外,回歸根本所在,還是需要學習歐、美、日等國鼓勵創業、外出旅行及從事冒險犯難的開創性活動,這種對新事物的好奇與勇於嘗試的精神,卻是與台灣一貫要求安定平穩、不求表現的教育背道而馳的,因此在欣喜企盼台灣將邁入競爭領先群的當下,著實是一大隱憂。
從經驗中尋找價值 劉孟奇說,2010~2015年將是交棒的關鍵時刻,台灣每年的平均國民所得將從16,000元邁進20,000元,也將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而創造經濟的中流砥柱卻來自目前最令人擔心的一代。
對於社會普遍對年輕一代過度的擔憂,他並不表認同。劉孟奇說,由於兩廂比較的環境差距甚遠,上一代靠代工、勞力密集創匯的時代已截然不同,新一代面臨的是全球化的競爭,決勝的關鍵也將在新一代較擅長的創新行銷。
※本文摘錄自:
《今周刊》之
《下一個菁英在我家》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