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最合理的教育
更新 : 2018-09-20
每個人的大腦不但在結構上不同,電路連接上不同,連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也有不同,所以千萬不可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來比較。
每個人的大腦不但在結構上不同,電路連接上不同,連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也有不同,所以千萬不可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來比較。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教授麥迪納(John Medina)寫了一本書批評美國的教育制度沒有顧到兒童大腦發展上的不同,用同樣的課程去教不同的孩子,使孩子對學習感到挫折,扼殺了很多孩子學習的動機,製造出中輟生,變成社會不可負荷的成本。
他從腦造影的研究上舉證:每個人的大腦區塊成熟的時間和次序不一樣,在大腦未成熟前,硬要孩子學他能力做不到的作業,就好像強迫一個孩子去跳比他身體還高的柵欄一樣的殘忍。他說:從大腦中看來,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等大腦成熟再教,孩子學得更好
人生很長,孩子有一生的時間可以學習,若是等孩子大腦成熟後再去教他,事半功倍,為何趕在他未成熟之前,強迫他去做他還做不到的事,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因為他舉了很多實驗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因此他的書很有說服力,雖然瑞典的孩子是7歲進了小學才開始學寫字的,但是瑞典學生的競爭力並沒有比別國差,所以這本書引起了很多父母的注意,開始檢討自己帶孩子的方式,也要求學校檢討教學的策略,甚至有父母懷疑他們是否太早送孩子上幼稚園了。
其實因材施教並不是新的主張,三千年前孔子就說過了,只不過麥教授的因材施教還包括了性別差異,而三千年前,孔子是不知道男女有大腦結構上的不同。研究發現這個差異導致男女生在訊息處理、情緒處理及學習策略上的不同;每個人的大腦不但在結構上不同,電路連接上不同,連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也有不同,甚至連基因相同的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都不相同,所以切不可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來比較,這是不公平的。
男女大腦有別,發展出不同偏好
從腦造影實驗上,科學家發現女生的額葉比男生大(額葉是我們做決定的地方,它跟計畫、策略、問題解決都有很重要的關係);調節情緒的邊緣系統及掌管短期記憶和空間記憶的海馬迴也比較大。男生的頂葉比女生大,成熟的時間也早,這裡是處理空間視覺的地方。
這些結構的不同帶來訊息處理上的不同: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請男女受試者看一些充滿情緒的圖片,同時掃瞄他們的大腦。他發現男女生掌管情緒中心的杏仁核都活化起來,但是男生活化比較多的是右邊的杏仁核,而女生則是左邊的杏仁核。掃瞄完後,他請受試者回憶他們剛剛所看的圖片,結果男生回憶比較偏向圖片的主題和情境,女生回憶較多的是細節。
過去曾有迷思認為女生空間能力不好,現在看到不是不好,而是所運用的策略不同:女生注意到細節,所以她會用顏色和地標來指路,例如「麥當勞對面那條有藍色屋頂的巷子就是你要找的」,男生看的是整體,所以他會用距離和方位,例如「某條路走五公里後轉東」。這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男女偏好的策略不同而已。
給老師自由度去教學,受益的是孩子
這些研究都讓我們看到大腦上的不同,會帶來學習與行為上的不同,既然每個人的大腦是不同的,那麼,最合理的教育方式應該是給老師自由度去因材施教。經濟學家發現,孩子每多念一年書,國家的生產毛額就增加3.6%,越是小的國家越是不能忽略孩子,因為每一個人都關係到國家的生產力,真的是「一個都不能少」,國家負擔不起這個人力的損失。
教育關係著國家的競爭力,希望教育部能給老師們一點教學的空間。拿過全美最佳教師獎,被總統接見過三次的克拉克老師說:「如果你要讓老師成長,就必須給他足夠的自由,去嘗試新的教學策略,你不能讓老師擔心考試成績。」有自由才有創意,學生才會受益。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雜誌》2008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