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的學習,環境最重要

關於幼兒全美語學習的問題,大部分家長主張越早學習越好,以免以後說英語有口音。有些家長雖不見得贊同,但是看到別人都這樣做了,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不得不跟進。究竟什麼時候學英語最好?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媒體如火如荼地討論幼兒全美語學習的問題,大部分家長主張越早學習越好,以免以後說英語有口音。有些家長雖不見得贊同,但是看到別人都這樣做了,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不得不跟進。究竟什麼時候學英語最好,我覺得應該從理論上和實務上來看,目前流行的看法中有一些頗待商榷。

母語學習有敏感期
第一,雖然語言學習越早越好,它一定要有配套措施、有恰當教材,才不會徒勞無功或甚至得到反效果。母語的學習的確有所謂的「關鍵期」(其實心理學家不喜歡用關鍵期這個名詞,比較喜歡「敏感期」,因為後者彈性比較大)。

白冠麻雀的實驗
一九七○年彼得‧馬勒教授(Peter Marler)發現如果把一隻白冠麻雀從小隔離長大,不讓牠聽任何聲音,只在三十五天到五十六天之間讓牠聽到四分鐘正常的鳥歌,那麼牠長大後所唱的歌就可以幾乎正常;如果在五十天到七十一天之間才給牠聽正常的鳥歌,牠長大後所唱的歌,雖然也有基本的調子,但是缺乏抑揚頓挫以及語尾顫音變化;如果太早(七天以前)或太晚(三百天以後)才聽到鳥歌,那麼牠所唱的歌會不正常,平板無變化,這表示太早或太晚才學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出生後七到六十天是白冠麻雀的關鍵期,牠必須要在這段期間聽過自己種類的歌才學得會唱,六十天到一百天為邊緣期,仍然學得會,但歌不完整,過了邊緣期後才學就學不會了。

當然,這個實驗無法直接應用到人類身上,但是一九七一年美國加州曾經發生過一件受虐兒的案件,可以供參考。一個女孩被她精神不正常的父親關在房間裡十三年後獲救,因為在這段期間沒有接觸到語言,所以後來雖然有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的語言學家專門教導她,她的語言始終不正常,文法錯誤很多,錯誤型態極像外國人說英文,沒有語尾變化,沒有時態變化,一般認為這是因為她獲救時已過了學習母語的關鍵期,所以才會效果不好。這個現象支持了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的看法,即我們大腦中有個學習語言的機制,它必須在語言學習的窗口開放時間內被啟動,以後的學習才會正常。

另一個案例的受虐兒就幸運的多,伊莎貝爾也是被父母關到六歲才被救出來,但是因為六歲仍在關鍵期之內,她的語言發展就很正常,在一年之內,不但學會了語言,還進入正常小學去讀書。也就是說,七歲的伊莎貝爾說話跟她二年級班上同學說得一樣好,雖然別人有七年的說話經驗而她只有一年,她很快就迎頭趕上了。

第一語言不需用音標教
所以,母語的學習的確有關鍵期,越早越好。請注意,這裡指的是母語,所謂母語是在自然環境下學會的第一語言,台灣現在推行的母語教學在定義上是不通的,因為母語既然是從母親所學來的語言,是所謂的第一語言,根本不必用音標來教,如果用到音標才會念,就是第二語言了。第二語言的學習在時間上沒有像第一語言抓得那麼緊,因為第一語言已把大腦中學習語言的機制啟動了,只有學得好不好的問題,沒有前面所說的學不會的問題了。

語言學習不脫離文化
第二,語言的學習必須有環境的配合才會學得好,我曾參觀過美國波士頓的雙語學校,他們是早晨的課全用中文上,下午的課全用英文上,孩子在上午的時段完全浸淫在中文之中,老師、同學都用中文討論數學、自然、地理、美勞等所有的課程,同學的互動也用中文。如果沒有環境,只是背生字,效果不彰。孩子記憶力固然好,但背得快也忘得快,我們看到很多留學生的孩子在新環境中很快地學會了第二語言,但回了國,一陣子不用,很快也就忘了,因此,第二語言的學習環境最重要。

我認為第二語言雖然是從小學最好,因為大腦的可塑性最強,容易模仿,容易記住,對發音的確有幫助,但也要考慮付出的代價。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以清楚表達內心意思為主,空有標準發音的英文,沒有內涵是沒有溝通價值的。也就是說,一般生活上的口語流暢不代表英文好,早期台灣有許多的吧女,她們都能講英文,但是沒有人會說她們英文好。

閱讀才能學好新語言
要真正學好一種語言,還是必須要透過大量閱讀這個語言所寫作的書,去學習該語言詞彙的恰當應用,因此,語言的學習脫離不了文化,在學習一個新語言時,孩子會不知不覺學習到這個語言的文化而做出對這個文化的認同,有時兩者會有衝突,會產生一些母語文化不允許的行為。例如美國人接到禮物是當場拆開來看並且表示非常的喜歡,而我們中國人則是要三推四讓,再三推不掉才勉強收下,回家後才可以打開來看,絕對不能當客人面把紅包拿出來數,我兒子就犯過這個中國人的大忌。不過,文化上的衝突不是問題,孩子一教就會,這點從孩子很小就知道跟阿公講台語,跟菲傭講英語,跟老師說國語就可以知道,他們應付得來的,有時,多接觸一些文化對胸襟的打開也有幫助,有研究發現從小有不同國籍玩伴的孩子長大後,比較沒有種族岐視的偏見。

因此,就孩子大腦的可塑性來說,語言的學習是越早越好,但是要考慮環境和代價,第二語言的學習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學得很好,端看自己有多努力,和信醫院的黃達夫院長和亞都飯店嚴長壽總裁都是很好的例子,父母大可不必急著把還不會走路的孩子送去美語補習班,去學第二語言。童年最重要的是遊戲,不是上課。這段人生最快樂的時光,請不要「為他好」,把它糟蹋了。

本文出自洪蘭《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信誼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