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與便秘

在兒科門診中,除了上呼吸道感染(所謂的感冒)外,最常見的問題便是兒童的腹瀉與便秘。許多家長從不同的途逕,如:網路、親友、報章雜誌等,得到各種資訊,但卻時常令他們莫表一是,很多錯誤的觀念,不正確的做法,往往讓兒童多受罪,所以各位家長不可不慎。以下分別針對腹瀉及便秘,詳細陳述及說明其致病機轉和致病途徑,同時告訴為人父母該如何面對及處理。

腹瀉

首先要定義何謂腹瀉?嚴格來說,真正的腹瀉是要一天排便的重量超過250公克,但是,我想很少會有人真的去計算;所以一般我們是看大便的次數有無增加(例如一天超過3次以上)而且大便的稠密度變水變稀來認定。

小兒急性腹瀉多半以腸道感染為主,最多的就是沙門氏菌腸炎及輪狀病毒引起的水瀉等。至於慢性腹瀉(時間超過2週以上),在小兒科的病患中常見的是腸炎後腹瀉症候群。一般腹瀉的處理,最重要的是仔細觀察患者,給予注射等。如果是病毒性腸炎(如輪狀病毒),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若是細菌性腸炎(如沙門氏菌),除非是小嬰兒或是合併有菌血症,通常也用不到抗生素,所以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還有幼兒生命徵象的觀察,對腹瀉病患是最重要的。

至於「腸炎後腹瀉症候群」,是因為急性腹瀉後幼兒的腸道受損以致於缺乏許多消化酶,一般的食物吃下去之後,腸道無法消化吸收,造成水瀉,這種情形在一歲以下的嬰兒很常見,也是造成許多初為父母者手忙腳亂的重要原因,解決之道,就是好好配合醫師,選擇適當食物及配方奶(如無乳糖奶粉),千萬別操之過急,隨著時間無神,欲哭無淚,皮膚乾而無彈性,這時一定要立刻就醫,以免病情惡化。

預防小兒腹瀉,除了小朋友的個人衛生習慣外,家長也是要注意個人衛生;父母從外面工作回來,一定要先將衣物更換,洗淨雙手及臉部後,再來抱小朋友或準備他們的食物。此外,減少外食及出入公共場所也是預防的好方法。

便秘

對新手媽媽而言,嬰兒便秘可說是一大夢魘;看著可憐的小寶貝因為大便解不出來而哭的哇哇叫,實在會令人心碎。

便秘是指大便的質地變硬,次數變少(一週少於3次),有許多小嬰兒其實是因為肛門肌肉發育不夠成熟,沒有力氣解大便,一天、兩天、三天沒解,於是便便就越來越硬,越來越大,結果當然是哭鬧不停加上肛裂流血。除了一些先天的疾病外,多半嬰兒會便秘都是因為喝配方奶;如果是喝母奶的嬰兒就比較不會,因為他們的便便多半是稀軟的。

大一點的幼兒會發生便秘則多是因為蔬菜水果吃得少,缺乏纖維質,加上又少喝水,造成大便乾又硬,因為解便會痛,所以不敢上廁所,於是惡性循環,便秘的情況更是嚴重,甚至影響到食慾及發育。

要預防便秘最重要的就是養成每天固定上廁所的習慣,一天一次甚或二次,把寶寶或幼兒便便的時間固定下來,比較不會發生嚴重便秘。食物的選擇一定要多樣化,也要常變換。食物的選擇一定要多樣化,也要常變換;有些像蜂蜜、黑棗汁或果寡糖等食品也可以幫助排便,但是切記一歲以前不可以吃蜂蜜。此外像優格、優酪乳或益生菌也可以使腸道多一些益菌,幫助食物的消化及吸收。

便秘不論是在任何年齡的小孩,都可能會發生,問題也可大可小,但是造成的困擾卻是令人受不了,所以平時家長要注意小朋友的蔬果攝取及排便習慣,千萬別等到肛裂流血或腹痛不已才要來找醫生。對於小嬰兒則一定要注意其排便次數,如果有二天以上未解便,可以先用溫熱毛巾按摩腹部或按壓下腹部,再解不出來,就必須帶去讓醫生評估及治療。

<本文謹表作者於該日期之見,僅供參考, 有病仍請儘速就醫>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