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同,大腦幫你決定

兒子愛玩家家酒會變成娘娘腔?女兒愛玩車會是個「蕾絲邊」? 也許孩子只是好奇,也許是大腦先天設定,這點父母無法改變,只有順其自然;請爸媽放寬心,只要孩子是個正直有用的人,性的偏好是他個人之事,無庸旁人置評。

文/洪蘭 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節錄自《啟動孩子的大腦》

有父母來信問到,讀幼兒園的兒子喜歡搬椅子爬到流理台上看媽媽切菜,要不要禁止?這個小男孩不喜歡玩汽車,喜歡看媽媽做家事,以後會不會娘娘腔?也有父母問到女兒喜歡玩汽車要不要禁止?

其實這些家長都太過憂慮了,孩子本來就有好奇心,搬椅子到廚房主要是想跟媽媽在一起,也想看媽媽在幹什麼,這個好奇心是動物的本性,不夠高、看不見檯面上的東西,搬個椅子來增加自己的高度是很自然的事情。

性別認同與大腦有關
我們小時候都在母親的背上長大,母親做什麼我們都看得見,所以不需要搬椅子,父母不必緊張地解釋成小不點的人兒竟然大費周章拖椅子來看切菜,一定有性別認同上的危機!倒是男女在性別認同上是有大腦的原因,父母必須要有正確的態度,以後親子關係才不會辛苦。

也就是說,如果是大腦先天的設定使她愛玩汽車,父母其實無能為力,禁止不了、也改不過來,對先天設定的性別認同,父母只能接受,否則會造成孩子的痛苦,甚至迫使他們離家出走或自殺。

我們的胚胎原本是個女性胚胎,如果胎兒的性染色體是XY基因(決定性別為男性的基因),則胚胎在六週時會分泌睪固酮(又叫睪丸脂酮),這個男性荷爾蒙的出現會使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設定成男性的區塊性(compartmental);如果未分泌睪固酮,則按照「預設不選擇」(by default)成為女性胚胎,大腦連接設定為女性的擴散性(diffused)。因此男生和女生,除了基因上(XY基因男性或XX基因女性)的影響外,荷爾蒙的量以及出現的時間也都很有關係。

基因與荷爾蒙決定♀♂差異
男女大腦在結構上有所不同,女生的胼胝體厚(聯結兩個腦半球的神經纖維束),男生的薄,兩者的差別肉眼就看得出。因為女生的胼胝體厚、訊息在兩腦間跑得快,所以女生的功能區域可以是擴散性的分布在大腦各地,反正要提取時馬上拿得到,這好比從甲地到乙地要經過一座橋,如果這座橋是獨木橋、走動困難,那麼甲地到乙地的交通不會很頻繁,免得辛苦;如果這座橋是四線大道,那麼交通便捷、貨暢其流,所以女生敢把功能擴散到大腦各地,因為需要的時候取得快。這種男女差異是先天基因與荷爾蒙決定的,父母不必太操心,順其自然即可。

美國在動物的實驗上發現,小猴子若有選擇時,會去選擇有性別特色的玩具,例如把洋娃娃、卡車等玩具放進籠子給一群小猴子玩,結果母猴會去玩洋娃娃,而公猴會去玩卡車,但對中性的圖畫書兩者的偏好一樣。由於猴子不可能有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這個實驗顯示這些偏好是先天的。

目前也有實驗証據顯示男女在投擲飛鏢的命中率上大不同,即使是3-5歲的幼稚園孩童也有性別上的不同,當實驗者把絨布標靶鋪在地上,請小朋友用魔鬼氈的球投擲時,男孩的命中率比女孩高。現在已知這個能力跟男性荷爾蒙有關,有研究發現女生體內男性荷爾蒙高的人空間能力比較好。

娘娘腔是大腦發展受干擾
德國的杜納博士(G. Dorner)認為大腦的發育有三個中心──性中心、交配中心以及性別角色中心。在性中心時期,荷爾蒙指示大腦發展出男、女性徵的性器官,第二時期與第一時期有點重疊,是大腦中性行為中心下視丘轉變形態的時期,男女在下視丘有不同,男性下視丘的前視區(preoptic area, POA)比女生大,最後一個階段的荷爾蒙影響大腦的神經網路設定,杜納認為這個階段決定我們攻擊性、社會性、冒險性及懦弱等人格特質。

他認為每一個階段可以單獨被破壞,如果在下視丘交配中心發展時,降低男性荷爾蒙的濃度,這個男孩以後會有同性戀的傾向;如果在性別角色發展的階段受到荷爾蒙的干擾,會使女生發展出男性的行為或男生出現女性的行為,因此同性戀者不一定是娘娘腔,美國曾有一個長得很魁梧,演過《巨人》《枕邊細語》等名片電影明星洛赫遜(Rock Hudson),他是個同性戀者,杜納認為這是他的下視丘在發展時受到了干擾。同樣的,有娘娘腔的人卻有強烈的異性吸引傾向,這是性中心和性別角色中心形成時受到了干擾,但在交配中心形成時,荷爾蒙並沒有不平衡。

所以荷爾蒙很重要,子宮中千分之一克睪固酮的改變就能改變整個大腦設定。因為男性是從女性胚胎轉換過來的,男性透過荷爾蒙的作用,從女性的腦轉為男性的腦,在改變的過程中容易出錯,所以男性的同性戀比女性多。在生物界是多變多錯,女性不需要經過任何的改變,所以她們大腦出錯的機率也就低了許多。

對於性別的差異,父母只有聽其自然,它是先天設定的,人工能改變它的機率不高,對孩子不必很緊張,只要他成材,是個正直有用的人,性的偏好是他個人之事,就像有人愛穿紅衣,有人愛穿藍衣,無庸旁人置評。

書籍簡介
做孩子腦力發展的好幫手
父母的關愛是孩子大腦最渴求的東西,把孩子帶在身邊,對他說話、讓他看到你的言行舉止、跟著你一起好好過生活,這就是最好的腦力開發。洪蘭教授以腦科學研究證據破除種種腦力開發的迷思,幫助父母使用正確的方法,讓孩子的聰明才智充分發展。書中強調:
․再昂貴的玩具或再好的補習班,都比不上親子共處。
․腦力需要的是正常的發展,就如同種子,有好的陽光、空氣和水,自然就會長得很好。
․教育孩子要適性而為,用愛心、信心與耐心,守護孩子的興趣和長處。

作者簡介
洪蘭 
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現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年推廣閱讀,並針對台灣教育、社會問題提出精闢見解,藉著寫作、翻譯和演講,分享正確的腦科學知識及為人處事的道理。著作及譯作豐富,包含《遊戲與閱讀》、《啟動孩子的大腦》、《情緒和品格》(信誼出版)、《養男育女調不同》(遠流出版)、《請問洪蘭老師》(天下雜誌出版)等。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