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吹牛還是說謊?真假難辨的言語


念幼兒園大班的浩浩興奮的說:「我今天在馬路上看到壞人被警察抓走喔。」小庭深怕被他比下去,馬上說:「我昨天晚上看到一個穿紅衣服的阿姨,站在頂樓上,好像快要掉下樓去了呢!」

大部分人認為「小孩子最真,不會說謊」,從某種角度來說,初入幼兒園的孩子的確不會「蓄意欺騙」,但卻會「真假難辨」。

為什麼孩子會吹牛?
爸媽若想分辨孩子的「吹牛」,究竟是無傷大雅的想像,還是受到電視媒體的影響,或是隱藏著與同儕社交上的不安,或是另有想要逃避的隱情,從中找出答案,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未來進一步的偏差。

受到電視媒體的影響
浩浩和小庭很可能是看到電視新聞裡,穿著紅色衣服的阿姨想跳樓自殺,或是壞人被警方制伏的畫面,強烈的影像烙印在腦中揮之不去,於是,小小的腦袋開始將現實與想像結合,變成是自己的經驗,與同儕相處時,為了贏得注意力,就順理成章的編了一段故事。

說話時表達得不夠完整
晴晴感染肺炎住院5天,病癒回幼兒園的第一天,她在分享時間拿出一把Kitty貓梳子給大家看,她說那是打點滴時護士送她的。嘉璇說:「我也住過院,那間醫院的遊戲室很大,我也有打點滴。」博凱說:「我住過醫院,醫生送我汽球,我住院差點死翹翹!」

這個年齡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全,如果條件句或敘述句說得不夠完整,或是把想像的東西用「肯定」的語氣說出,聽起來就很誇張了。例如博凱的媽媽可能說過:「你上次生病蠻危險的,若不及早治療,說不定會死翹翹。」但到小孩口中,原來的「條件」不見了,語氣就增強許多。

說出自己的想像或希望
「我阿媽家有果園,我放假都去阿媽家玩。」有一天小宇對老師說。放學時小宇媽媽來接,老師轉述給她聽,媽媽大為驚訝的說:「小宇從沒見過阿媽,他出生前一年阿媽就過世了。」請勿驚慌,這並非靈異現象,也不是小宇有意說謊,住在台北的小宇只是很羨慕別人在假日時可以到鄉下阿媽家玩而已。

誇大其辭引起注意
大班孩子在聊旅遊的經驗,小宇說:「我暑假去墾丁玩。」安安說:「我暑假去東京狄士尼。」安安問小宇:「你坐過飛機嗎?」小宇回說沒有,安安說:「我大概已經坐過20次了。」浩文在一旁不甘寂寞的說:「我坐的比你遠,我在飛機上一共吃了5頓飯才下飛機。」此時,安安和浩文已成功的得到了班上同學的注意,實情如何,似乎已經不是重點了。

規避不想做的事
午飯吃到一半,博凱說:「我想吐。」老師嚇了一跳,以為博凱感染了輪狀病毒,要博凱去上廁所。博凱回到飯桌上一會兒,又說:「老師,我好飽,我的肚子快炸掉了。」老師說:「把青菜吃掉,再喝一碗湯。」博凱說:「不行,我想吐。」折騰下來,老師知道博凱沒生病,但他可能胃口不太好不想吃,用這種方法,老師或者會放過他,不會強迫他把飯吃完。

教孩子不說狂言 3 Tips
1.說正確完整的語句
了解孩子說話為何「真假難辨」,才能決定應對的方式。孩子若語意表達不夠完整,爸媽不必說「你說錯了」,也不必嚴辭糾正,只要用正確的表達方式再覆述一次就可以了,小孩聽到了正確完整的語句,漸漸就會加以模仿。

至於出於想像或希望的敘述,父母可以暫時不處理,但從這樣的觀察中,父母可以理解孩子平日所思所想,也可以了解孩子可能缺乏哪些活動,視情況予以加強或滿足。

2.建立正確價值觀
比較容易讓大人感到不安的,可能是誇大其辭引起注意的吹牛,雖然大部分時候吹牛的內容無傷大雅,但孩子年齡越長,現實的比較成份會越多。幼兒園時期也許吹牛自己住院的次數、換過幾家幼稚園,到了小學一二年級,吹牛和比較的內容會越來越讓大人尷尬,例如:住屋的大小、車子有多酷。

針對這種狀況,除了及時轉移話題避免尷尬之外,長期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讓孩子逐漸了解爸媽的職業不論高低,都是以正當的行為和努力賺取錢財。讓孩子有自信和自尊,不必以浮誇的言辭贏得社交上的短暫優勢。

3.合理要求與規範
規避不想做的事是人的本能反應,然而次數多了,類似的技倆就會成為一種習慣,這是大人不樂見的結果。小時候也許是為了逃避吃飯而尿遁,大些或許是達到父母要求的分數而作弊。

父母首先要想想,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在孩子辦得到的範圍內加以要求規範,這樣的要求才有意義。一些孩子辦得到卻不願做的事,例如吃青菜、閱讀、收拾等等,不妨以鼓勵的方式增加誘因,碰到孩子規避也要及時抓出,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說著玩的」,這樣才會有真正的作用,降低孩子規避的念頭。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