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理心的孩子不會傷人

爸媽總希望教出待人親切的小紳士、小淑女,有些甚至送孩子去上禮儀課程。事實上,孩子外顯的行為固然需要教導,但深層的禮貌其實來自於同理心。

爸媽總希望教出待人親切的小紳士、小淑女,有些甚至送孩子去上禮儀課程。事實上,孩子外顯的行為固然需要教導,但深層的禮貌其實來自於同理心。

禮貌並不只是請、謝謝、對不起
一個善意的問候或是招呼,不僅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是年幼的孩子發展社會化能力時,比較容易學習的課題。不過,光是打招呼,或是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口邊,並不是「禮貌」的完整內涵。

在《禮貌》(上誼出版)這本圖畫書裡這麼描繪著:「禮貌是每個人表現出來的好行為。禮貌是你對待其他人的方式。有了好禮貌,你對人客氣,細心又體貼。禮貌是用言語和行動,讓別人知道你關心他們。」真正的禮貌,用最純粹又原始的方式詮釋,就是用一顆體貼的心和他人相處,讓對方感到開心、自在。

好禮貌先展現同情,進而有同理心
雖然2∼3歲的孩子還無法理解他人的觀點,但已能表現出同情心,看到友伴因為玩具壞了或餅乾掉地上而哭泣時,會主動拍拍對方表示安慰。不過,他們通常還不會自發性地展現真正的協助行為,或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所以即使孩子已經3歲,頂多只是表現安慰或覺得對方好可憐,卻不見得會把自己的玩具或餅乾分給對方。

但4歲之後的孩子,不僅更懂得表達感受,還能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而且別人的想法不一定跟我的相同。具備這種初階「觀點取替」能力的孩子,可依當下所處的情境脈絡設想別人的感受,進而採取相應的行動,展現同理心。不過,真正的同理心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完全發展成熟,當爸媽看到孩子有一絲好的表現時,記得要及時給予肯定。

有同理心的孩子才懂得替人著想
富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不僅可以察覺他人的情緒,還能進一步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對方的感受。因此,這樣的孩子對人客氣,不會口出惡言、傷害對方,當別人難過時,也能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意。這些都是比較深層的禮貌表現,而這些表現需要爸媽在日常生活中示範,才能潛移默化。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