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寶寶牙牙學語

媽媽拿著水杯問6個月大的小佑:「寶貝,你要不要喝ㄉㄟ ˇ ㄉㄟˊ?」旁邊的阿姨提醒媽媽:「這樣跟他講話不好吧?會阻礙他學正確的話喔!」媽媽很疑惑:「真的嗎?可是我很享受跟他這樣說話啊!」


媽媽拿著水杯問6個月大的小佑:「寶貝,你要不要喝ㄉㄟ ˇ ㄉㄟˊ?」旁邊的阿姨提醒媽媽:「這樣跟他講話不好吧?會阻礙他學正確的話喔!」媽媽很疑惑:「真的嗎?可是我很享受跟他這樣說話啊!」

媽媽語吸引寶寶注意
多數人面對寶寶時,往往會很自然地用較簡化的文法及詞彙、抑揚頓挫明顯的高亢語調、放慢的速度、誇張的咬字與他們對話,這種特別的說話方式被稱為媽媽語(又稱兒語或兒向語 Infant-directed speech)。不可否認,媽媽語對嬰兒理解語言是有幫助的,這正如他們偏好明亮的顏色、對比顯著的圖案般,變化明顯的說話方式格外能吸引他們注意。

有學者認為,媽媽語為寶寶建立一座橋梁,將完整的語句分解為容易理解的片段,幫助他們認出其中的語音,然後理解單字以及句子;甚至主張媽媽語不只有益語言學習,也對情緒與認知發展有明顯幫助。雖然目前研究結果無法得到全面性的支持,但可以確定的是,寶寶對於媽媽語確實比較有反應。

跟上寶寶語言發展階段
4~8個月大左右的牙牙學語期,寶寶的理解力有限,用媽媽語來跟他說話是可行的。在9~12個月之間,寶寶進入單字期,開始說出第一個真正具有意義的字彙;但是由於口腔肌肉不夠成熟,他們仍偏好用疊字來表達意思,到了1歲以後,才能夠學習發出不同音節的詞彙。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若是持續使用疊字兒語,養成依賴以疊字表達的習慣,有可能造成語言溝通上的困擾。其實,寶寶能理解的詞彙比他能說出的詞彙至少多出兩倍以上,因此,爸媽可隨著寶寶年齡調整說話方式,不需降低水準模仿寶寶說疊字,而要以稍高的程度來對話才好。*

豐富對話內容,逐漸脫離媽媽語說話方式
適度使用疊字可幫助孩子理解事物,例如:把車子說成車車、食物稱為飯飯,但媽媽語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促進寶寶語言發展的關鍵是對話的品質。

建議爸媽參考以下方式與寶寶對話:
●共讀優質的經典圖畫書。
●玩遊戲時多與寶寶互動,爸媽可以說說玩具的名稱或玩法。
●提供探索機會,讓寶寶透過感覺、操作,將詞彙與實物產生連結。
●當寶寶用聲音或動作表達時,幫助他用正確的方式描述出來。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