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遊戲 讓學習不一樣

報導╱黃美湄、吳雅慧
第七屆信誼幼兒發展研討會報導

如果爸媽能夠為孩子布置適合的環境和素材、給他足夠的時間、讓他決定想玩什麼、鼓勵他自由探索,猜猜看,孩子會學到什麼呢?

遊戲和學習是一體兩面的

以往總認為遊戲與學習是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對的兩件事,不過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遊戲不但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孩子獲取各種能力的重要媒介。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Dr. Kathryn Hirsh-Pasek在來台演講中多次引述義大利Reggio Children Foundation的創辦人Carla Rinaldi的一段話:「許多人認為遊戲和學習是分開的兩件事,其實,學習和遊戲就像是蝴蝶的翅膀,蝴蝶如果沒有兩雙翅膀,就不能起飛,它必須互為助力才能翱翔天際。」

有效學習的4個關鍵因素

根據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大人或是小孩,學習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必須具備四個要件:(1)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而非被動;(2)學習過程中要專心投入;(3)學習內容對學習者來說要有意義;(4)在社會互動的環境下學習。而孩子遊戲時完全符合學習的四個要件,也就是說,在遊戲中學習(Playful Learning)將會有最好的學習效果。

什麼是真正的遊戲中學習?

若細分孩子的遊戲類型,真正的遊戲中學習,包含了自由遊戲(free Play)和引導式遊戲(guided play)。這兩種都是由孩子主導遊戲的過程,因此孩子不但充分感受到遊戲帶來的樂趣,也達到學習的效果。

●自由遊戲:指的是由孩子自己決定要玩什麼並主導遊戲的過程,包括:想怎麼玩、什麼時候不玩了。比如說,當孩子隨手拿起積木開始玩,一下子堆高、一下子堆倒,有時又把積木當作車子推來推去,他就是在進行自由遊戲。

●引導式遊戲:是指由成人規劃好遊戲環境(可以是家裡的遊戲角落,也可以是精心規劃的親子遊戲場、兒童博物館以及學校教室),並提供具體學習目標的玩具或素材(孩子本身不需要知道背後目標)。當孩子進入遊戲環境後,由他自己主導遊戲過程,成人則透過和孩子一起玩、引導孩子思考方向或提供更多遊戲素材等方式,以增加孩子的探索和學習。

比如說,當爸媽布置好一個積木角落,孩子自己走進遊戲區,拿了積木往上堆高,爸媽可以問孩子說:「好高喔,還能蓋得更高嗎?」鼓勵孩子堆得更高;或是積木倒下來了,孩子跟爸媽求助,爸媽拿起一塊積木說:「你要不要試試把積木轉過來再疊。」然後把積木交給孩子試試看,這樣就是在進行引導式遊戲。

Dr. Kathryn Hirsh-Pasek還特別以她在信誼親子館看到的遊戲為例:一個是木匠的工作檯,孩子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工作台上有像Ikea的模組圖片說明書引導孩子如何操作,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在這裡要學會空間、學會物理……;而另一個檯子上是買賣遊戲,有冰淇淋、飲料、餐點,當孩子玩買賣冰淇淋時,會學到計算一球或兩球、討論要選擇什麼口味、要不要加配料、以及到收銀台結帳等,於是在遊戲中就有了數學、分類的概念。這就是在成人規劃好的豐富環境裡,孩子自主遊戲而獲得豐富的經驗。

孩子才是遊戲的主導者

如果遊戲是由成人主導,又會有什麼差別呢?曾有幾位發展心理學家進行了一個實驗(Bonowitz, Shafto, Gweon, Goodman, Spelke & Schultz, 2010),他們設計了一個具備四種功能的玩具,包括:有個管子裡藏了鏡子、拉出某個管子會發出尖銳聲音、按下另一個管子會亮燈、按下按鍵會有音樂。有兩組孩子進行這個實驗,一組由成人示範按鈕出現音樂,再把玩具交給孩子,另一組則告訴孩子怎麼玩都可以。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孩子就一直按鈕播放音樂,完全沒有發現玩具的其他功能;第二組的孩子則都發現了玩具的四種玩法。也就是說,成人的示範反而限制住孩子去探索各種可能性。

這個結論點醒了我們,在陪孩子遊戲時,千萬不要反客為主去主導孩子的遊戲,或是要求孩子依照固定玩法來玩,一旦孩子失去遊戲的主導權,遊戲不但失去了樂趣,也減低了孩子的探索意願和學習效果。

給孩子適合的遊戲空間和素材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佩蓉在研討會中強調,研究證實「遊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長遠且正面、積極的幫助,若能重視幼兒園的遊戲空間規劃,提供高品質的遊戲空間及資源,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探索,他們從中所獲得的學習與發展將無限大。她以長期的田野研究觀察心得,介紹了精彩的幼兒園玩積木案例,呼籲大家「創造友善與適宜幼兒遊戲空間」。

◎案例一 我們蓋了總統府-大單位積木

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幼兒園的大班孩子,以大單位積木,蓋了一座維妙維肖的總統府,在搭建過程中,孩子們不斷對話、討論與協商,充分展現觀察和思考力、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連結影片)

林佩蓉老師指出,透過積木這項媒材,孩子不但能體驗到堆疊搭建的樂趣、能自由發揮想像及創意,也能促進多方面的發展與學習。不過,積木在台灣一直無法普遍推展,因為它較占空間、費用較昂貴,而且有些老師擔心積木有尖角,怕幼兒不當使用而受傷或拿來攻擊別人,也擔心積木倒下來會產生噪音。部分幼兒園受限於空間或經費不足,則以KAPLA或KEVA等小單位積木來取代大單位積木。

◎案例二 聖誕市區-小單位積木

臺東縣立新生幼兒園的孩子2015年9月首次接觸到小單位積木,立即著迷探索、好奇把玩。兩週後開始自發搭建出各式的建構,有基本疊高、順接等建構技巧。

再過一個月後,開始出現有意圖的玩,出現事前計畫及尋找欲模仿的建築物,為了成功搭建而找資料、討論、不斷修正,並且發現更多數學與力學的概念(如:平衡、等高、高低斜面、中心點、幾何形狀、空間視角等)。再一個半月後,孩子玩出更多能力,如:發現建築的美麗、發明各種不同的柱子,更延伸圖畫書的送禮情節,發展出「聖誕市區」的豐富景象。

◎案例三 小豬和蝴蝶自製小書-鬆散材料(Loose Parts)

如果沒有積木,孩子可以怎麼玩呢?臺東縣三和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孩子在接觸到鬆散材料後,立即能自創圖案,從大物件至小顆粒、從圖案逐漸發展故事劇情,完成自製小書。

鬆散材料理論認為兒童的創意及再創造能力與遊戲物資的種類及數量成正比。在任何環境中,鬆散材料是可以自由發揮、隨意移動、攜帶、組合、重新設計、鋪排的素材,可以是天然或合成(如:砂石、樹枝、球、紙箱、繩、輪胎等),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材料複合,進行創作。爸媽在家中也同樣能善用這類素材,鼓勵孩子動動手、動動腦。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