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說話、編故事的年紀
更新 : 2018-09-20
恬恬放學回來,拿起心愛的玩偶,立刻賴在媽媽身邊,一會兒回想着學校圖畫書上的情節,一會兒說著在學校編故事的趣事,嘰嘰喳喳停不下來⋯⋯。
恬恬放學回來,拿起心愛的玩偶,立刻賴在媽媽身邊,一會兒回想?學校圖畫書上的情節,一會兒說著在學校編故事的趣事,嘰嘰喳喳停不下來??。
熱愛表達,一開口就很難喊「卡」
5歲左右的孩子不但具備一般的對話能力,他們通常也顯得很愛說話,有些爸媽甚至覺得孩子太聒噪了。這個年紀的思路有如天馬行空,談話內容常跳來跳去;他們喜歡認新字、學新詞,愛問問題並喜歡找答案,常常會自己出問題、自己歸納出結論,就算聽起來很無厘頭,但自有他的道理。例如,他會很認真地跟你說:「雲生氣了,所以就下雨了。」
隨著認知能力成熟、對話經驗愈來愈豐富,5?6歲時,孩子已經能掌握生活中各種事件的因果關係,從頭到尾完整表達出來。他們也喜歡編故事,故事的範疇則從家庭擴及到生活周遭的環境。
留意語言表達上的警訊,及時評估
這個年紀,爸媽跟孩子互動時,可將引導重點放在「溝通效度」,也就是能以適切的表達方式,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意圖,同時也理解對方的意圖,達成雙向溝通。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的表達警訊,建議爸媽最好帶孩子去進行專業的評估。
● 滿5歲的警訊:無法跟別人講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說話明顯不流暢,10句話中有2句會結巴,且持續半年以上沒有改善。
● 滿6歲的警訊:無法清楚地描述因果關係、從頭到尾說一個故事或事件,例如:小晴亂丟香蕉皮在地上,小安沒看見,不小心踩到就滑倒了。小安膝蓋和手磨破了,很痛、還大哭,老師幫他擦藥、安慰他。
幫助孩子表達更流暢
● 用生活經驗或故事舉例:跟孩子談話時,如果遇到比較抽象的概念,爸媽可用具體的事物、孩子切身相關的生活經驗或他熟知的小故事輔助說明,孩子就更容易理解。
● 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與孩子對話時,爸媽可提出有明顯線索的問題,讓孩子找答案;等他的理解能力提升後,選擇需要推論、解釋的開放性問題,讓孩子思考,並練習表達。孩子說完之後,爸媽還可以很有結構地重述一次,協助孩子提升溝通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