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袋需要的是「對話式共讀」,不是3C不是App

母親陪伴孩童共讀圖畫書的互動方式,可以刺激孩童前額葉的活動性,進而促進孩童認知、學習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這種刺激腦部活動性的方式是媒體產品無法比擬的。

文/吳淑娟醫師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親子共讀」已知是一個能促進孩童語言發展以及認知能力的親子活動,亦和日後孩子理解能力有相關。陪伴幼兒閱讀圖畫書如何促進孩童腦部發展呢?透過近幾年蓬勃發展的腦科學造影技術,學者們逐漸解開這個謎題。而隨著網路的發達,電子媒體產品日益增多,各種教育或益智app等,能否有同樣促進腦部發展的效應,似乎也引起嬰幼兒家長的關注。幾歲才能讓小小孩接觸3C產品,也變成家長社群的熱門話題!

對嬰幼兒的小腦袋而言,什麼樣的刺激才是他們所需要的呢?
2010年,日本學者找了15對親子,來進行「共讀與幼兒前額葉腦部活動性」的研究。這些幼童年齡只有18—30個月之間(平均年齡23個月大),分別是7個男孩8個女孩,研究方式分成兩種情境進行,第一種情境讓媽媽和孩子一起看一本圖畫書,第二種情境則是將同一本圖畫書先製作成DVD,配有清楚的旁白,讓親子一起觀看。

幼童腦部活動性的測量是使用一種儀器,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近紅外光分析儀。這種儀器附有一頂內有探測貼片的帽子,讓受試者在進行研究測驗時戴著。它的原理是透過探測貼片可以偵測到腦部運作時,例如閱讀,腦內的氧化血紅素(xy-Hb)、去氧化血紅素(deoxy-Hb)及總血紅素(total-Hb)等變化程度,來建構腦部活動的狀況,再經由電腦軟體轉換成數據。基本上數據越高表示腦部耗氧量高,代表腦部活動性也越高。這種儀器安全又方便,很適合嬰幼兒的研究。

日本學者讓這15位幼兒在進行二種不同的閱讀情境時都戴著NIRS的帽子,以紀錄孩童前額葉腦部的活動性。同時也紀錄母親和孩子在這兩種情境下,親子間語言及非語言的互動,例如母親說出的詞彙量,提出問題或是引導孩子一起閱讀或觀看故事影片的技巧,還有母親如何回應孩子等等。

研究結果發現,親子一起看圖畫書時,幼童左右兩側前額葉NIRS測量到的活動性比一起看故事DVD還要強。行為觀察的結果也是一起看圖畫書時,親子互動間語言和肢體語言的質與量都比看故事DVD還要多。學者將這兩種情境的資料做相關性分析,發現若母親對故事內容的「闡述說明」和「提問」這兩種技巧越好,孩子右前額葉活動性越高;而母親使用「聚焦」、「補充說明」、「提問」和「回饋」等技巧越多,則和孩子左前額葉活動性有關。孩童的口語參與度則可以刺激自己兩側前額葉的活動性。

這樣有在促進孩子腦部發展嗎?
前額葉是處理人類認知功能的重要區域,包括執行功能,注意力,記憶,社會情緒發展,以及語言分析等。已有不少研究指出,腦部某區域活動性強代表此部分的功能也較好。一篇以腦波訊號連續追蹤孩童1至3歲間的前額葉發展的論文,配合語言量表和認知發展量表的分數,發現若孩童前額葉腦波偵測數據較高,其語言和認知的發展較好,同時也有較好的自制力和移轉性注意力。

對應到日本的這篇研究,學者認為,母親陪伴孩童共讀圖畫書的互動方式,可以刺激孩童前額葉的活動性,進而促進孩童認知、學習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這種刺激腦部活動性的方式是看故事DVD無法比擬的。

從這個研究中還可發現,在陪伴幼兒共讀時,母親使用不同的技巧對幼兒腦部的刺激也不同。前額葉中與語言發展較相關的是在左側,負責語意的分析,文法結構,以及理解,而右前額葉則是處理非語言的聲音。從研究結果可看出,若母親能多用「對話式共讀」的技巧來互動,例如多提問,多回饋孩子共讀時的反應,以及對書中圖文多補充延伸說明的話,可以促進左前額葉的活動性。同時共讀時母親也可以多鼓勵孩子參與討論,透過讓孩子思考和口語表達一樣可以增強孩子前額葉的活動性。

哇,這篇研究的結果發現,原來家長不用花錢花時間送孩子出門去上腦部開發的課程,只要家長常常抱著孩子窩在家中沙發椅上一起進行「對話式共讀」,就是在幫孩子上全腦開發課程了!

這樣孩子能學到什麼嗎?
此外,這個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透過腦部造影說明一個事實,與大人的豐富互動才是促進幼童腦部發展的重要元素。當年這個研究結果發表時,智慧型手機尚在起步中,很快的這幾年3C產品已大舉入侵進入家庭中,廠商更開發出所謂【益智遊戲】或【教育課程】等媒體產品供家長「使用」,在這個e化的時代,嬰幼兒的家長們知道要怎麼做了嗎?

資料來源 Frontal brain activation in young children during picture book reading with their mothers. 

文章作者:吳淑娟醫師
文章出處:轉載自醫起育兒網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