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靈,裡面裝什麼?——認識四至六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
社會化過程的發展
一、自我概念
幼兒在一歲半、兩歲左右,開始有模糊的自我概念出現。這種自我認識隨著其他認知上的進步繼續發展,到了四、五歲,自我概念仍不夠成熟,無法達到內省的地步。這一點,我們不難從四、五歲的幼兒常常互相自我吹噓、炫耀中看出來。這種要贏得別人的感情和讚美的自我肯定的需要會促使社會化過程更容易進行。例如︰四、五歲的幼兒為了贏得別人稱讚他是「好哥哥」、「好姊姊」,領略扮演哥哥、姊姊的驕傲,他會慢慢地減低對家中新生兒的忌妒,進一步去接納小弟弟、小妹妹。
二、溝通能力
懂得輪流,能夠有某種程度的相互協調,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作真正互動的遊戲。但是在與他人溝通,掌握他人的觀點、思想、感覺等方面,仍有不足。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兩位小朋友一組,每人各有一套不規則形狀的積木,兩人中間用屏風隔開,甲小朋友選出一塊積木,然後描述給乙小朋友聽,讓乙猜出甲選的是哪一塊積木。結果發現,這些幼兒還不能有效地把訊息傳給對方。因為他們常常使用一些只有自己聽得懂的線索,並不考慮對方是否聽得懂。
類似的情形是,要求幼兒把他聽過的故事複述出來,結果他們往往隨興所至地編說,甚至忘記交代重點,使聽的人不容易完全聽懂。
三、人際關係與道德發展
按照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四、五歲正是產生戀母情結,進而認同父母,將父母的道德規範內化成為自己的「超我」的時期。對幼兒來說,絕大部分的道德規範是外來的,是由父母、老師等成人給他們的,而不是他們從自己與別人相處的經驗得來的。為什麼幼兒們會服從、接受,甚至認同這些規範呢?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主要是來自幼兒對這些訂定規範者的尊敬感。這種尊敬感是由感情和畏懼交織而成的。幼兒由於本身能力和經驗不足,再加上對成人有著「不可或缺」的依賴心理,他們與成人的關係很容易混合著愛與畏懼的情愫,這種情愫正是產生認同的原動力。
在這時期,孩子還不能了解許多道德規範的真義。例如︰他們知道說謊或偷竊是不對的。但為什麼不對?。我們曾作過一項小研究︰給幼兒們看一組圖片,內容是描繪「小明經過食品店時,看見裹面有許多可口的糖果,就偷了一包逃走」的情景。我們要小朋友試想小明當時的感覺和可能採取的行動,結果有不少小朋友表示小明會很高興,因為他偷到了一包糖,而且他會在到家以前快快地把糖吃掉;大部分小朋友則表示小明會害怕,怕被別人發現;只有少數的小朋友表示小明會發現自己不對,偷偷地把糖放回去。
父母該為幼兒做什麼
一、擴大學習的定義
許多發展之間都是相互有關的,例如︰掌握數的概念與幼兒操作物體的經驗有關;鼓勵幼兒自己說故事,有助於幼兒的表達、邏輯思考和體會他人觀點的能力。父母應該在了解和愛的前提下,為幼兒安排豐富而有利的學習環境,擴大他的學習範圍。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所學到的,將會比刻板的、嚴肅的、局限的學習活動來得多且有效。
二、多陪幼兒從事各種活動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由有經驗者在旁適當的指導,那裹,學習成果將會比任其自然發展、自己去摸索來得快又好。在學前階段,父母正是最好的指導者。只有平常多和幼兒一起參與各種活動,才可能了解哪些活動是最適合幼兒,最能引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對幼兒的發展最有幫助。在共同參與的同時,父母還能察覺幼兒各方面的進步情形,分享幼兒成長的喜悅。
三、配合幼兒的發展程度去指導學習
才藝課程是否真對幼兒有幫助呢?與其勉強幼兒學會幾隻簡單的舞,不如加強他整體的韻律感,能把音樂節奏、感情、想像力和身體的動作配合起來。因此,父母在指導幼兒學習時,必須要先經過明智的判斷,選擇能引發幼兒之學習動機,並能配合幼兒發展的學習活動。不要揠苗助長,以免反而有礙日後的學習。
四、針對特定的行為來獎懲
避免像「從沒見過像你這麼聰明、漂亮的幼兒」或「怎麼這麼笨,什麼事都做不好」這類籠統的、人身式的稱讚或攻擊。因為,太多虛浮不真的評估容易讓幼兒變得虛榮,等日後不再有這類的恭維或幼兒自己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時,會無法適應。負向的攻擊話太多時,也會傷害幼兒的自尊,降低他的自信,他甚至會乾脆以「壞幼兒」來贏取注意。因此,父母施以獎懲時,必須指出幼兒當時的特定行為,例如︰「你畫得真好看」或「不可以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
五、作好入學前的準備
在入學前,父母最好要讓幼兒有與他人相處、參與團體的經驗和能力。同時,也要讓幼兒養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能集中注意和有自律能力等,以適應小學階段較規律的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