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家庭的因素也會造成孩子輕生!很多人美化了兒童的生活,認為孩子的生活單純快樂、無憂無慮,而當孩子面臨困難的時候,大人會把孩子的困難合理化,或是消極的等待時間來化解問題,這些態度有時會耽誤了挽救的時機。
先前曾經談到有許多孩子本身的情緒、行為、思考模式能夠看出自殺的徵兆,應該及早做預防。但有時候,家庭的因素也會造成孩子輕生!並不是說孩子自殺都是家人的責任,只是許多的教養模式、慣用的言語會不知不覺地促使孩子往輕生的方向去。經由專家研究,孩子自殺的家庭因素包括:
家庭狀況
家庭變故或經濟困難,或是家裡有慢性病患或癌症患者,需要家人長期照顧,這一類情況常使得孩子長期被忽略、孤立,內心的問題沒有辦法像適當的人表達或商量。最慘的是成為代罪羔羊,例如有些孩子出生的時候母親難產死亡,或是生他以後媽媽懷第二胎就流產,被家人怨怪命太硬,剋了媽媽或弟妹。孩子尚未有能力分辨的情況下,對自己存在的價值產生極負面的看法。
父母期望與教養方式
有些爸媽期望過高,對孩子經常耳提面命:「你沒有達到我的標準,你還不夠好,應該再加油」讓孩子長期承受過高的壓力,認定自己怎樣努力都無法讓父母滿意,漸漸陷入無望感當中。
有些爸媽不良的習慣用語,像是「你為什麼不去死啊!」「我們家生了你真是造孽」「養你比養狗還不如」等等,對孩子的信心也是傷害很大。
還有些爸媽對孩子的期望不一致,教養方式也有很大差異,甚至相互矛盾,讓孩子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也可能會因此有偏差想法認為「如果沒有我爸媽就不會吵架」因此萌生輕生念頭。
最後我們要談的是大人的正確因應方式。很多人美化了兒童的生活,認為孩子的生活單純快樂、無憂無慮,而當孩子面臨困難的時候,大人會把孩子的困難合理化,他們會說:「我們當初還不是這樣走過來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而一味地要求孩子改變想法;或是消極的等待時間來化解問題,認為「小孩子發發脾氣使性子而已,等一下吃飯就會自己出來了。」這些態度有時會耽誤了挽救的時機。
事實上父母、教師像是孩子身邊的守護天使,你們了解孩子一般的常態反應,一旦孩子有反常或偏離常態的行為情緒,應該盡快跟他談心,聆聽他,同理他的情緒,協助導正他不理性的想法,方能避開自殺的悲劇!
參考資料 高慧芬譯(2000)不想活下去的孩子。台北: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