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就是禮儀好典範!

誰家有孩子到了四、五歲,就會常聽見爸爸媽媽再三地叮嚀,「要有禮貌喔!」....

  誰家有孩子到了四、五歲,就會常聽見爸爸媽媽再三地叮嚀,「要有禮貌喔!」....
  「等一下見到阿公阿媽叔叔伯伯嬸嬸阿姨哥哥姊姊弟弟妹妹,要記得叫人啊!」「阿姨要走了,你要說什麼啊?來,說給阿姨聽,你昨天才說過喔!」

  誰家有孩子到了四、五歲,就會常聽見爸爸媽媽再三地叮嚀,「要有禮貌喔!」這是孩子初入人群、開始接觸「社交活動」的時候,隨著他的體力、智能、語言的發展,孩子與人互動的機會和範圍都會大大增加,他是不是有禮貌、給人的印象好不好,也漸漸為爸媽所在意。

  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有禮貌的,社交技巧也需要經過不斷的認識、學習,與消化、練習。這些社交禮儀規範,又有其約定俗成的文化意函,什麼樣的行為舉止才是適切合宜,其實有太多我們自己也講不清說不明的習慣和制約。因此,在期待小小孩的一舉一動為人接受甚至稱許的同時,也請給孩子一些嘗試的時間、犯錯的空間、以及體驗的機會。

  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和人相處,更確切一點說,他喜歡觀察你和其他人相處的樣子──不要懷疑!你正是他最優良的禮貌典範!請注意了:是不是自己對人有足夠的友善溫暖?是不是將「請、謝謝、對不起」掛在生活中?重要的是,是不是對孩子也有足夠的尊重?還是總是用強烈負面的批評,把孩子只是想引起你注意的誇張舉動,描述成是他不乖、很壞的性情?總是強使孩子說他還沒準備好要說的話?當你聽到小孩用粗魯的言語回應別人的問題、見到他用不雅的動作表達他的想法時,或許你看見的是自己平日行為的小小縮影。孩子的模仿工作,是隨時都能滲透的!

  這裡有幾個問題,可以先讓爸媽想想看,釐清自己的原則與界線,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教導孩子成為有禮的人。

什麼是有禮貌的基本行為?
我自己是不是有禮貌的人?
為何期待孩子有禮?這樣才不丟臉、給人好印象?還是因為出自對人尊重友愛?
我的孩子目前有哪些認知與行為能力已經發展,可以說哪些話或做哪些事?
我的孩子懂得什麼是禮貌嗎?他是因為怕被我罵才去向別人請安嗎?
什麼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社交禮儀與規範的好機會?
平日我如何告訴孩子要有禮貌?是用有禮貌的方式嗎?
當孩子害羞、說錯話或出現不適當的舉動時,我的反應是什麼?
當我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或遇見不喜歡的人時,我會有什麼樣的表情行為?
別人的小孩打擾到我們時,我有什麼感覺?我的孩子有什麼感受?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