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下來就會了!~解讀嬰兒的反射行為

雖然反射行為自然存在,自然消失,大人不須特別做些什麼,但是,唯有對寶寶的各方面發展都有所瞭解,才能給寶寶最適合的照顧。

寶寶剛出生時,媽媽就迫不及待的想要餵奶。可是,剛出生的嬰兒,沒有人教,會吸奶嗎?正躊躇著,就見寶寶的小嘴輕觸奶頭,本能的吸吮起來了!這個本能的動作,這便是「吸吮反射」。

反射反應,與生俱來
嬰兒的反射反應有數十種,有的會持續一輩子,是人類自保的本能,如:「眨眼反射」讓孩子能避免異物侵入眼睛;「降落傘反射」則是讓孩子向前仆倒時,兩手自然張開,比頭先觸地,以避免頭部直接撞擊地面。

也有一些反射行為在一歲之前陸續消失,比如:「抓握反射」,當大人把手指或物品放在寶寶手掌心時,他會自動握緊;不過,在三個月大左右,這個反射動作便會消失,孩子開始學習以自主的意志抓握物品。因此,在照顧小嬰兒時,由於他的手總是握著,應留意不要讓他握到如筆之類的尖、長硬物。

「擁抱反射」也是在三、四個月大時便逐漸減弱的反射行為。若將寶寶仰抱在胸前,讓寶寶忽然往下沈,寶寶會伸出雙手,做出擁抱狀,如此可幫助寶寶萬一摔落時,及時抱住物體,以減少傷害。但對先天氣質較敏感的孩子來說,當此反射動作出現時,若抓不到或抱不到任何物品,便可能引發更多的受驚動作。所以,建議讓這樣的孩子趴著睡,或將他包裹起來睡,或許能讓孩子較平靜。

不學而能,也不可或缺的反射動作
正如我們面對孩子的其他行為一般,「瞭解」總是第一要務。

反射動作是孩子不學而能的,絕不代表孩子的自主能力。像「踏步反射」,只要孩子的雙腳碰觸平面,便會自然的兩腳一前一後踏步著。有些心急的媽媽以為孩子想學走路了,便認真開始訓練孩子走路,甚至鎮日將孩子放進學步車內,以「練習行走」,其實孩子連身子都還坐不直呢!長時間讓小寶寶直立著,徒然增加他脊椎的負擔,嚴重者還可能造成寶寶脊椎的不當彎曲。

然而,反射動作的缺席卻也代表著某方面機能未完全發展,須進一步的觀察。例如,按撫嬰兒的腳底時,五趾沒有平張呈「巴賓斯基反射」動作,表示寶寶的肌肉組織可能不夠強壯;又如擁抱反射若出現不對稱的動作時,則應檢查寶寶的臂神經或中樞神經是否有障礙。

瞭解孩子,幫助孩子
總之,平日與嬰兒相處時,應用心觀察孩子各項反應。親子間有良好的互動,是幫助嬰兒發展的成功要素,若有任何疑問,便須與醫療人員討論,以免錯過了及早療育的契機。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