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產生自我認知七種階段:協助孩子塑造健全的自我觀念

心理學家指出,嬰幼兒出生時根本不知道有自我,隨著和別人有互動才能發展出這個概念。從嬰兒到青少年階段關於「我」的認知,到底有什麼不同?父母在當中可以提供哪些助力呢?

自我認知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尤其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非常重要。美國心理學家阿波特認為嬰幼兒出生時根本不知道有自我,是隨著和別人互動才發展出這個概念。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孩子在自我認知方面經歷的七個主要階段,以及父母如何能夠在這一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引導。

從外而內的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的發展會隨著環境、教育而逐漸成熟,當然也存在著個別差異。一般來說,這些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知覺身體與環境的區分
嬰兒時因為饑餓要喝奶、生存要呼吸、生理上要排泄、食物進食會消化等生理功能的感官刺激,在這些經驗中,他會逐漸發現「我」的身體與外界環境是分開的。這是自我認知的基礎,也是孩子開始學習獨立的起點。

第二階段:認識自我與他人的區分
漸漸的,當孩子開始意識到大家都用同樣的聲音叫喚他,他開始知道自己有特別的名字。面對鏡子時,開始能認出自己。孩子在這一階段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與他人不同的獨立個體,這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自尊。

第三階段:認識自我的穩定特質
通常在學齡前階段,約3-5歲,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具有一些持久不變的特質或能力,例如「我會摺衣服」、「我跑得很快」等,這有助於建立一個更穩定的自我觀念。他們把一些東西歸類為「我的」,喜歡用「我的」來宣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有時會破壞東西證明「我做的」。

第四階段:認識情感的我
大約在5-7歲,孩子開始注意到人的內在特質,不僅能認識到自己有情感,包括「我很開心」、「我好難過」,還能理解他人也有情感。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社交技巧。隨著年齡逐漸增長,他們也開始從別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來認識自己。

第五階段:認識思想的我,產生「我很好」或「我很壞」的自我形象
大約在7-9歲,孩子更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不斷吸收各種訊息、思考問題和尋求答案,來建立一套穩固的自我概念。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可能與他人不同,開始建立批判性思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透過大人的鼓勵,會使孩子有更多「我很好」的正面行為。相反的,總是得不到讚美的孩子,會做更多「壞的事」來取得大人注意力。

第六階段:建立理智的我,產生自己的世界觀
大約在9-12歲的階段,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對世界有一個獨特的觀點,這有助於他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

第七階段:認識我的社會角色
通常在青少年期前,孩子開始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以及社會對他們有哪些期望和要求,促使他們去適應社會和建立社交關係。

做孩子自我認知的好推手
在這些歷程中,父母可以提供許多方面的支持,讓孩子更正向的認識自我,如:

支持多方探索:經過實際的體驗,孩子會更清楚知道他們喜歡或擅長的事情。可以在家中布置一個屬於孩子的創作角落,準備各種繪畫和手工藝材料,讓他們自由地揮灑,或者帶他們參與各種活動,如爬山或參觀博物館,以拓寬他們的視野。

促進自我表達:在故事時間或玩遊戲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分享他們的感受和想法。例如,您可以問:「這個故事讓你想到了什麼?」或「你今天在學校做什麼事情感覺最開心?」

正面自我對話: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或表現得很好時,您可以帶孩子練習給自己正面的肯定,如:「我做得很好!」「我比上次更棒了!」

透過這些具體的策略,父母不僅可以在各個階段協助孩子建立健全的自我認知,更能為他們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