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 Q & A — 讓孩子自然歡喜學英語

學語言真的要趁早嗎?如果爸媽自己的英文不好,怎麼帶孩子學習呢?親子共讀英文故事書,是否應中英文穿插?爸媽工作忙碌,沒空陪孩子聽讀英文,怎麼辦?......

Q:經常聽到學語言要趁早,讓孩子提早接觸不同語言好嗎?
A:提早讓孩子接觸不同語言是件好事,可增加孩子學習不同語言的潛力,但最好是環境裡自然產生的接觸,而不是嚴謹僵化的教導與學習。此外,父母最好也不要對孩子的語言表現抱持太高的期望。因為語言需要環境的支持,如果環境不能充分提供各種語言的刺激,則孩子最終必定會選擇環境中最主要的語言做為與外界溝通、吸收知識的工具。在台灣仍以中文為主的環境裡,外語學習的時機其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學會外語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使用,這樣才有語言學習的意義。此外,接觸外語的經驗是否自然、愉快,並符合孩子身心成長程度,也是家長須時時考量的課題。

Q:父母的英文不好,不敢教孩子英文,錄音帶可以取代父母的角色嗎?
A:有些經過仔細設計的學習產品或許可替父母分勞,但是任何產品都不可能取代父母的角色。試問孩子抱著一個錄音機聽故事,和在爸媽溫暖的懷抱裡聽爸媽說故事,這兩件事情,對孩子的意義一樣嗎?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參與孩子的學習,是孩子樂於學習的最大動力。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好,害怕跟孩子一起唱英文歌,或講英文故事給孩子聽,甚至說個英文單字都擔心發音不夠好。其實,陪孩子聽錄音帶、說故事給孩子聽、與孩子一起讀讀衣服上的英文字等等,這些動作的重點不在於父母是不是完美的英文老師,而是這個「陪」的動作,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於學英文的支持,孩子會覺得學英文是件感覺不錯的事,可能因喜歡父母陪伴學習的感覺而更樂於接觸英文。而且,對幼兒來講,父母的英文好不好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孩子在漫長的英文學習旅程裡,必定會與父母以外的人學習英文,也會因應環境修正自己的發音;父母絕非他們學習的唯一對象,所以不必過分憂慮自己的英文不夠好,而輕易放棄與孩子共享學英文的樂趣。

Q:與孩子共讀英文故事書,中英文穿插是否會干擾學習?需要把故事逐字逐句翻譯成中文嗎?如果翻譯錯誤呢?
A:在語言學習上,「親子共讀」不但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增加孩子的語彙及加強理解力,還可從故事內容裡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生活常識及知識。學中文是如此,學英文亦然。
  親子共讀英文故事跟共讀中文故事一樣,都是希望孩子能透過父母的引導,與書中故事、文字產生互動,進而喜愛閱讀。若以此為前提,讀英文故事時也必須在「意義溝通」上下工夫。父母必須依據孩子的英文理解程度,來判斷是否該使用中文來輔助孩子,以達意義溝通的目標。
若孩子的英文程度不足以了解書中所有的文字,父母應擔任溝通的橋樑,先以中文引導孩子從圖畫裡面去思考、預測故事可能的發展,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然後再帶領孩子以英文讀故事。如果孩子在過程中有任何問題,父母也應以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解惑,使孩子不致中斷對故事的理解,如此,整個閱讀過程才是有意義的;若孩子沒有理解上的問題,表示孩子除文字外,還可從圖片上找到幫助他們理解的線索,就不需多此一舉加以說明。我們希望孩子直接透過英文來感受故事內容,所以逐字逐句翻譯是不必要的(除非孩子對書上的英文字感興趣而有這樣的要求)。但若完全不管孩子能否理解故事發展,堅持整個共讀活動以英文進行,那麼初接觸英文讀物的孩子可能不會覺得這個經驗有意思,反而會覺得莫名其妙。
  閱讀的目的在於尋找意義,父母、孩子與書本間的互動都必須是良性有意義的,這樣才能促使親子都持續喜愛閱讀的經驗。

Q:我並非全職媽媽,空閒時間有限,不能陪著孩子聽、讀英文怎麼辦?
A:做父母的最容易緊張、焦慮,自己帶孩子就擔心自己不夠專業;交給別人帶孩子,又擔心別人教得不夠好。尤其現代教育強調父母參與,更讓父母覺得身負重任,彷彿孩子一輩子的成敗都扛在肩上。其實只要盡心盡力支持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做到能做的就夠了,接下來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父母愈心急,孩子感受的壓力愈大,學習愈是只為滿足父母,表現愈可能出問題;而若父母放輕鬆點,孩子也能跟著輕鬆學習任何事物,學習表現也愈能真實反映其程度。


資料來源:《學前教育月刊》2000 年 6 月號,文/張麗雪,p.68-70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