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爸爸媽媽,你並不需要具備「科學專家」的能力,但你需要了解孩子對什麼好奇、喜歡做什麼,以及什麼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每個孩子的心裡都有一顆科學的種籽。他們充滿好奇心,會主動地以各種方式對周遭事物作「實驗」。在每天的生活中,爸媽都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歷程喔。我們就以「洗澡、玩水」這個例子來認識身邊的小小科學家吧!
0~3歲,用感官與動作盡情做實驗
爸媽幫寶貝洗澡時,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寶寶會對水溫有不同的感受,水溫合宜,他就露出舒服的表情,水溫不適當,他會皺眉或哭鬧;當他會坐穩、雙手動作比較靈巧時,他會拍打水花玩,會舔一舔手上的水,也會試圖捉握漂浮在澡盆中的玩具。這表示孩子已經在建立及整理自己的經驗,並想要做一些新的嘗試。
對很多孩子來說,浴室的確是最棒的實驗場所。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林佩蓉教授指出,如果在浴室放一些玩水玩具,如舀水勺子、小船、可漂浮的水中動物等等,你會發現,1歲多的孩子很喜歡把漂浮在水上的玩具,全都放進勺子裡,再把玩具全倒出來,重複地玩;孩子也會用不同的力量拍打水面或潑水玩。
爸媽提供給孩子的道具越多,孩子也就會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樂趣,例如:孩子發現玩具船裡進了水,就會沉到水裡去,於是可能會嘗試把船裡的水倒出來,或讓浴缸裡的水不要波動太大,小船才不會搖搖晃晃、傾斜進水。
3~6歲,懂得思考與發問
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洗澡玩水的方式可以變得更多樣化、更精細,孩子也會提出更多的問題。例如:「怎麼樣才能很快地把瓶子裝滿水?」他們會從不斷地操作實驗中,發現瓶身高、瓶口小的容器,不易裝水;而寶特瓶不像沐浴乳瓶子那麼硬,可以擠壓,進水速度就更快。這麼一來,孩子就會慢慢開始探究及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
在美國參與著名的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自然科學教學中心,培訓在職小學老師改善自然科學教學的林欣慧老師表示,其實很多遊戲的內容,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可以隨著孩子長大而持續深入探究。玩科學遊戲,不一定要刻意去購買昂貴的器材,像上面提到洗澡時玩浮力遊戲,觀察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會浮在水面上,或是讓孩子自己泡巧克力、用水彩顏料玩物質溶解與沉澱的遊戲,就是每個孩子在生活中可以體驗的,爸媽需要懂得利用身邊素材及提問的方式,與孩子一起探索。
一般來說,0∼6歲孩子的科學探索歷程,比較是隨機、隨興、直覺式的思考,雖然並不是那麼周延或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但他們已經會運用「觀察」、「推論」、「預測」、「實驗」的方法,從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尋求解答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探索的過程,也充分享受到樂趣。爸媽能夠針對孩子的好奇特性、鼓勵他自發探索,就能繼續窺見孩子驚人的科學頭腦正在轉個不停呢!
爸媽引導孩子探索科學的5個原則
想要讓孩子持續發揮探索的精神,爸媽需要把握以下5個重點:
●是幼兒願意主動參與、符合他能力的遊戲
提供給孩子的活動,一定要符合他的能力,更要和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關。例如,孩子喜歡玩蹺蹺板,在玩蹺蹺板的過程裡,慢慢了解到槓桿平衡的原理。
●可動手操作、結果變化明顯的活動
對於必須透過感官學習的幼兒來說,看不到變化,超出他們認知能力的範圍,就不可能了解整個科學活動的意義。例如,自己動手泡一杯巧克力,就可以看到巧克力粉溶解在透明水中的變化。
●適當提問與對話,不要打斷孩子探索
當孩子正在進行探索時,爸媽只須在一旁鼓勵他「試試看!」當孩子開口問問題的時候,爸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反問回去,而不是有問必答地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在孩子的科學學習過程中,一直讓孩子保持「主導者」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
●短時間內可看到變化結果的活動
幼兒的注意力時間短暫,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變化結果的科學活動,較難引起孩子探索的興趣。例如,讓孩子觀察豆子發芽、生長的情形,會比種花種樹,更適合孩子體驗。
●對幼兒沒有危險性的活動
孩子的危機意識不足,好奇心又很強,凡事都想嘗試一下,但又無法對自己的行為完全負責,因此,讓孩子參與的活動或材料必須是沒有危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