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健康孩子,爸媽該做的事

爸媽在孩子出現病痛時總是很緊張,但對日常的健康促進或生活習慣的培養反倒容易疏忽;若能改變觀念和認知、善用孕期照護資源及健兒門診評估,將更能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爸媽在準備養育孩子時,必須對孩子的成長發展先具備基本的認知,並隨著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調整照顧重點。首先要瞭解以下幾個觀念:

● 孕期調養,儲備寶寶好體質
大量的臨床調查發現,懷孕前期與懷孕過程中,爸媽的體質狀況、心理狀況,以及飲食、作息、情緒及環境等因素,都會對孩子的體質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 疫苗注射與健康檢查並重
定期帶寶寶打疫苗並不只是為了預防注射,而是透過量身高、體重,觀察生長發育狀況,溝通日常照顧或互動時注意到的問題,所以,爸媽和醫生是一起合作的守門員,要善用「兒童預防保健服務」提供的資源,定期追蹤、評估孩子的發展。

● 健康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
健康教育的範疇包含了日常的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如果爸媽以身作則,從小提供孩子正確的營養和飲食經驗,並且注重作息、培養運動興趣和技能、養成衛生習慣、分辨安全與危險,孩子就會慢慢建立起健康意識,懂得自我管理,不但能維護個人的健康,也不侵害他人。

媽咪懷孕階段的照護重點
新生命的形成,在第2周時受精卵已著床於子宮,細胞繼續分裂,一部分形成供應養分的胎盤,一部分逐漸形成器官。第3周,神經系統與心臟最先發育,所以也最早會受到微生物或毒藥物等有害因素影響,必須防範。第5周,神經系統分化成前、中、後腦與脊髓;到了第8周,神經系統大結構已完成。這個階段,超音波檢查時可發現一些肢體的動作。第24周,肺泡發育成形,胎兒較穩定。第28周,胎兒眼睛已可張開,發育大致已成熟。

● 從均衡飲食中獲取足夠營養
鐵質對胎兒血液及腦神經發育都是很重要的,懷孕前就應補充足夠的鐵質,女性若有缺鐵性貧血應先治療妥再懷孕。要攝取足夠的葉酸,尤其是神經系統成型的第3~8周。鈣質對胎兒的牙齒和骨骼的發育很重要,尤其是在20周之後,建議每天要攝取1200毫克,可從豆類、優酪乳中補充。

● 應避免容易傷害胎兒的藥物
除了遠離菸酒之外,懷孕時不適合使用磺銨劑、四環素,磺銨劑會增加新生兒黃疸的機會,四環素會造成胎兒骨骼及牙齒的問題。懷孕最末3個月,有些消炎止痛藥會造成嬰兒先天心臟病,不宜自行任意用藥;服用過量維生素A,也會造成胎兒畸形。

● 維持適當體重,母子更健康
懷孕期間,媽咪的體重變化是胎兒正常生長的重要指標。懷孕補過頭,不但造成自己心臟與肌肉的負擔,還可能合併妊娠高血壓、糖尿病而影響胎兒的安全;怕胖不敢吃,則可能造成胎兒營養不良、生長遲緩,也容易引發早產問題。通常,懷孕過程中增加10~14公斤較為理想。

新生兒~1歲階段的照護重點
新生兒第1周體重先會下降,第2周才恢復,之後每天約增加30公克。最初視力只有眼前20~30公分左右,有成熟的聽覺,但聽到巨大聲響會驚嚇。4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6個月時頸部肌肉已較成熟,可靠自己的力量坐著;肢體也較靈活,可將一手的物品遞到另一手;這個年紀會注意周圍事物,餵奶時寶寶若看著別的地方是正常的現象。

● 對照生長曲線觀察孩子成長進度
《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和發展指標是基本的參照點,在0~1歲階段,每個月都應密切留意寶寶的進展變化。

● 以母乳哺育寶寶最健康且好處多
母乳中含有促進脂肪及鐵質吸收的因子,其中的成分較不易讓寶寶產生過敏,抗體可增加寶寶的免疫力。餵母奶時肌膚接觸,還可增進親子關係。母奶的成分大致是固定的,細微的成分會隨媽媽的飲食而變化,媽媽飲食均衡即可維持母奶品質;如果因疾病或乳房感染受傷無法哺餵時,才以配方奶粉替代。一般建議能至少哺餵6個月。

● 建立睡眠模式,預防事故傷害
寶寶從睡睡醒醒逐漸發展成熟,進入到白天睡眠逐漸減少,夜晚睡眠增加的模式。這個年齡是極度依賴的階段,心理和生理需求若得到滿足,便能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爸媽要盡量給予寶寶溫暖的回應。此外,寶寶從無法自行移動到開始會移動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事故傷害,爸媽照顧時要有警覺性,避開危險環境。

● 正確提供副食品,培養飲食習慣
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滿4~6個月添加副食品,可先從米糊開始,慢慢增添蔬果、肉類等,每次只加一種新食物,先少量再加量,等1周後寶寶適應了再嘗試新的。

1~3歲階段的照護重點
1歲之後孩子開始會走、會跑,大肌肉和小肌肉動作都變靈活。這個階段有時很黏媽媽,看不到媽媽便大哭,快睡覺前更是如此,常需要特定安撫物。2歲後的語言發展進步很快,吃飯、睡眠以及大小便等自理能力也慢慢增強。不過2~3歲的孩子正進入「狂飆期」,有時惹人愛,有時卻易怒或出現強烈的反抗行為。

● 注重營養需求,預防日後文明病
1~2歲孩子蛋白質攝取的量與質都很重要,要廣泛攝取不同食物才能得到足夠種類的胺基酸。2歲以上營養需求逐漸與成人相同,勿吃太鹹以免造成日後高血壓與骨質疏鬆;多吃蔬菜可獲取葉酸與維生素C;攝取穀類肉類可得到維生素B、蛋白質與鐵質。

● 勿讓孩子晚睡及使用3C產品
夜間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最好10點鐘就睡覺,若沒睡或睡眠品質不佳都會影響孩子長高。而電視、電腦、平板或手機則是現代生活中對幼兒身心不利的物品,爸媽需要管控。

● 訓練大小便要順應生理成熟
訓練大小便可以提升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但不宜勉強。可先訓練日間大小便,隨著日間的訓練及年齡漸長,夜尿會逐漸改善;一般女孩較先能控制小便,如果女孩在4歲後、男生在5歲後仍然持續尿床,最好就醫診斷。

● 注意日常安全及警覺發展問題
這個年紀好奇心重、活動力漸強,要預防玩火、玩電、溺水、跌落及梗塞等意外發生。若發現語言能力明顯較其他孩子差,可能是智能或聽力有狀況,建議就醫診斷。孩子若對外界事物不能掌控或恐懼、生病、太疲勞都可能會突然大發脾氣,爸媽要協助疏導而非體罰。

3~6歲階段的照護重點
滿3歲時體重達到大約出生時4倍,身高達出生時2倍,孩子已經可以跑步、跳躍、單腳站立、上下樓梯,手部功能也繼續發展,能畫圓形畫得更好,可使用剪刀等工具。3~6歲孩子的認知明顯進步,逐漸由自我中心轉為關心周圍的人,喜歡結交友伴,許多觀念和行為也會從友伴身上模仿、學習,當然也包括了「健康」的概念,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群體生活中,更有機會得到新的體驗。

● 對食物有自己的偏好,需和緩引導
這個年齡孩子對食物的喜好會變來變去,反映出身體內在營養素的需求,例如:缺乏維生素C時就會想吃蔬果,缺乏鐵質時就會想吃肉類,可適度讓孩子選擇喜歡的食物,教導孩子分辨營養素不同的種類,不要過於強迫孩子。

● 預防飲食或情緒造成孩子便秘
有些孩子因為只顧著玩而延誤上廁所,有些則是不喜歡外面的環境而要回家才上,也有一些是受情緒影響。爸媽要鼓勵孩子攝取充足的水分、多吃蔬果,主食可加入高纖的胚牙米、全麥麵包等,其中富含纖維質可促進腸道蠕動。每天運動30分鐘不但能讓心情愉快,還會造成腹部的振動及調節自律神經,有助預防便秘。

● 趁著健康檢查教導孩子自我保健
每年新生入學時,幼兒園都會進行學前兒童的發展評估,並且會由幼兒園附近醫院或衛生所的醫生、護理人員到學校進行基礎性的幼兒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的項目包括:身體檢查(心雜音、隱睪、疝氣)、視力、聽力及口腔篩檢。除了希望透過專業醫師的診斷儘早發現問題,爸媽也可趁機引導孩子愛護眼睛與聽覺,並學習正確的刷牙方式,如果有進一步問題,也可以及早矯正與治療。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