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迷思,搶救惡視力

諮詢/
王藹侯 國泰醫院、大學眼科小兒眼科醫師
陳柏良 三軍總醫院小兒眼科、皓明眼科診所醫師

台灣兒童近視問題日益嚴重,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台大醫院眼科部執行「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 2017年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幼兒園大班近視率從7.1%提高至9.0%,平均每10人就有1人近視;小一則從17.9%提高至19.8%,平均每5人就有1人近視;到了小學六年級,近視率已經高達70%,可見惡視力已從學童下降到學齡前幼兒。此外,6歲之前是幼童視力發育的關鍵期,除了近視之外,斜視和弱視更是爸媽不能輕忽的視力問題。

「視力」原本是多數嬰幼兒與生俱來便擁有的基本與終身能力,卻很容易在爸媽的輕忽或是迷思中,一點一滴地流失了,而且,孩子一旦錯過了治療和矯正的關鍵期,視力問題將影響一輩子。以下,讓我們來看看爸媽有哪些常見的錯誤觀念。

迷思 1
一歲寶寶無法檢查遠視或散光度數,要等四歲後才能測量。


錯!
小兒眼科醫師王藹侯指出,多數爸媽常將「視力」和「度數」混為一談,以為兩者是一樣的,但事實上,視力和度數相關,卻是不相同的概念,可測量的幼兒年齡也不一樣

視力(Vision)指的是一般人常提到的0.7或0.8這樣的數值,指的是「眼睛的解像能力」。要測出視力,孩子至少要滿3.5歲以上,才能聽懂醫師的指令,專心的時間也比較長,能配合指出視力表上E或是C的缺口方向。但屈光度數(Ref lection)意指「眼睛看東西的光學聚焦狀態」,主要用來定義孩子屈光不正(如:近視、散光和遠視)的程度,一般常聽到100度、200度這樣的數值。

其實只要孩子滿2歲,便可以「驗光機」測量屈光度數,但是6個月~2歲間的孩子,唯有找到受過專業訓練的「小兒眼科」專科醫師(非一般眼科),透過操控「網膜鏡」,才能精準地檢查出小小孩目前遠視、散光或近視的度數。因此,王藹侯醫師特別提醒爸媽,千萬別道聽塗說,以為必須等孩子4歲後才能帶去眼科檢查眼睛,如果對孩子的視力有任何疑慮,一定要盡快找小兒眼科醫師進行檢查,以免錯過了矯正幼兒視力的黃金期。

迷思 2 
幼兒視力不良,只要點散瞳劑就可以治癒。


錯!
小兒眼科醫師陳柏良指出,很多爸媽常會認為只要點散朣藥水或者到眼鏡行配戴眼鏡,就不用再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但事實上,除了可逆轉的「假性近視」外,視力問題多屬於「不可逆」的終身疾病

也就是說,一旦近視後,不論幼兒配戴眼鏡,或是長大成人後選擇配戴角膜塑形隱型眼鏡或進行近視手術,皆只能減輕度數,採用目前常見的點長效型睫狀肌鬆弛劑(散瞳眼藥水),雖然能「減緩」幼兒近視度數增加的速度,但是並無法「治癒」真性近視,救回已損傷的視力。而且,點藥水的幼兒除了常產生畏光的副作用,爸媽還必須有心理準備,點藥水和定期回診檢查是一場長期抗戰,時間可能長達8年以上。
 
臺灣兒童青少年高度近視盛行率(%)
年級  89年 ≧600度 95年 ≧600度 99年 ≧600度 106年 ≧500度
國小一年級   0.2 0 0 1.2
國小六年級   2.4 2.51 3.43 10.3
國中三年級   12.7 6.64 28.0
高中三年級  20.8 16.85 35.7
(資料來源:89年、95年、99年「6至18歲學生近視及其他屈光狀況調查」;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計畫」) 

此外,陳柏良醫師要要提醒爸媽,輕度近視雖然比較沒有嚴重的併發症,但是愈小罹患近視,度數增加得愈快,一旦變成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病變、青光眼和白內障等易導致失明的併發症機會便會大幅上升。

迷思 3 
得了假性近視,一定會變成真近視嗎?


錯!
眼球若是照相機,視網膜就像相機的底片,角膜就是相機最前面的鏡片。而可透過鬆緊調整水晶體厚度的睫狀肌,就等於是相機的伸縮鏡頭,可使遠處和近處的物體能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產生清晰的影像。幼兒如果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睫狀肌會因過度收縮而處於收縮狀態,易引起水晶體變厚,而呈現短暫性近視狀態。

王藹侯醫師提醒爸媽,如果幼兒原有150度近視,點了睫狀肌鬆弛劑再進行驗光,發現變成0度,那表示是「假性近視」,但如果變成50度近視,那便是「輕度近視」。一般而言,若能適當讓幼兒的眼睛休息或點用散瞳劑解除睫狀肌緊張的情形,通常可回復正常,不過若持續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睫狀肌和水晶體仍舊容易產生器質變化,而轉變成真近視。若幼兒是假性近視,沒有經過正確的檢查便配戴了眼鏡,便容易轉為真近視。因此,爸媽除了務必帶孩子到有專業驗光設備的小兒眼科醫師看診,確認孩子近視的真、假狀態,用眼習慣也必須徹底做改變。

迷思4
四歲幼兒的視力若只有 0.6,屬於視力不良的狀況。


王藹侯醫師指出,如果4歲孩子的視力篩檢不到 0.6,5歲孩子不到0.7,6歲孩子不到0.8,這表示視力有問題。

由於新生兒並非一生下來就擁有1.0的視力,從出生後必須藉由正常的眼睛,持續接收清晰的影像落在視網膜上,讓大腦的視覺中樞不斷收到清楚的影像刺激,才能讓視覺功能健康地發育。因此,陳柏良醫師提醒爸媽,如果在幼兒0~8歲間,缺乏多元與合宜的視覺刺激,或是有任何妨礙清楚影像進入幼兒眼中與大腦的狀況發生,將使大腦視覺中樞沒有足夠的刺激,而影響視覺功能的發育。

比如:幼兒的一眼正常,另一眼高度遠視或者高度散光,兩眼不等視或有白內障的狀況,將造成幼兒「弱視」。若3歲時發現弱視,開刀解除白內障,或者將好眼睛遮住,強迫使用矯正後的遠視眼或散光眼,有機會降低孩子的弱視程度;但如果8歲後才發現,已錯過孩子視覺中樞的發育時間,孩子將成為永遠的「弱視」族群。

迷思5 
近視主要原因來自是遺傳,所以無法預防


錯!
過往歐美學者認定全是遺傳導致近視,王藹侯醫師引用國內的調查結果卻指出,雖然同卵雙胞胎的度數通常較接近,親子的視力問題也有正相關性,但視力不良的原因其實有50%來自先天遺傳,50%來自後天環境

台大醫院早年曾以兩隻3個月大的獼猴寶寶進行視力實驗,證明後天環境也會導致近視,而且當近視的孩子年齡愈小,加深的速度會愈快。當時實驗團隊將兩隻小獼猴固定在椅子上,每天以100公分的近距離觀看電視10小時,小獼猴在一年後有了50度近視,後來實驗因電視損壞而中斷,等隔年要繼續實驗時,卻發現1年沒看電視的小獼猴,近視已增加到300度,第三年更跳增到800度,但成年獼猴度數增加的速度卻相對緩慢許多。所以幼兒長時間看電視影響之大,恐怕遠超過父母的想像。

此外,台大醫院也曾在美國《分子視力學》發表關於近視基因「 lumican」的報告。研究指出,千度近視者lumican基因中的單一核酸變異比率特別高;也就是說,有這個基因變異者比無此基因變異者,在不良環境裡更易近視。所以,後天環境對幼兒視力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