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異位性皮膚炎之中醫照護法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容易在秋冬惡化,讓爸媽著急又心疼。閻利利中醫師除了提供爸媽正確的方法照顧孩子,並分享懷孕前及養胎的預防方法,讓孩子從小免於異位性皮膚炎之苦。

文/閻利利中醫師

秋冬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季節,早晚冷熱差異大,很多孩子身上開始乾癢起來,出現皮膚乾燥脫屑,或伴隨皮膚紅腫的溼疹,反覆搔抓後會產生大片的傷口,有滲出液,甚至造成局部皮膚增黑變粗,讓爸媽看了相當不捨。而飽受皮膚癢痛的孩子,往往注意力無法集中,搔抓無度,難以入睡。

在門診工作時,每年的春夏或秋冬的季節交替,都是過敏性疾病的孩子最多的時候,還記得有一位媽媽帶著1歲多的孩子來看診,孩子整個過程都在抓癢,原本應該是紅嫩的小臉,卻皮膚粗糙且丘疹滿布,夾雜已凝結的血水滲出,四肢伸側的皮膚如魚鱗癬樣,整個腳踝紅腫乾裂、脫屑發熱,孩子一邊抓搔,一邊剝腳上的小皮屑,在媽媽述說病情的短短時間,診檯上就落下薄薄一層白白的皮屑,聽著媽媽含淚述說病情,看著孩子病痛的身體,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異位性皮膚炎從小到大的臨床表現
在中醫裡,2歲前嬰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稱為「奶癬」、「風癬」或「浸淫瘡」,幼兒到兒童時期叫做「四彎風」、「松皮癬」,青年時期叫做「銀屑病」、「牛皮癬」。

臨床上,嬰兒時期常常在出生後3個月左右到2歲期間出現症狀,先是在臉部、頭皮耳後或頸部出現潮紅的小丘疹,漸漸出現微紅的浸潤或結痂,小嬰兒無法以語言表述,常常因搔癢不適而哭鬧、躁動不安,夜寐不寧。

在季節交替或感冒發燒等身體不適後常有加重傾向,嚴重時濕疹樣變化可蔓延至全身,表現出大面積的潰爛、結痂連片,或伴有關節腫痛,孩子常因搔抓劇烈而流血和膿水,結痂後則以皮膚增粗變厚、乾燥等苔癬樣表現為主。有隨季節或環境不同而反覆發作的特點。

適當照護,異位性皮膚炎可望好轉
若是身體調養適當,飲食、起居、作息配合得宜,在長大的過程中可漸漸好轉。若是飲食不加控制、壓力過大、治療不當,或體質特殊者,可能延續至成年。2∼6歲,丘疹多發生於皮膚皺摺、關節屈曲的部位,如:耳後溝、頸部、手肘和膝蓋,表現以關節部位皮膚增粗變厚,乾燥如苔癬樣,搔癢明顯,故稱做「四彎風」。

《醫宗金鑒》早有論述:「此證生於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疹。」臨床上,有相當多的孩子伴隨著過敏性疾病,如:早晚或季節交替時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眼周和眼瞼微紅腫,黑眼圈。

家族遺傳機率多半甚高,應留意過敏病史
為什麼出生才3、4個月的孩子,最容易患異位性皮膚炎呢?

臨床調查顯示: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多伴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或氣喘,並且家族遺傳機率甚高,也就是患者家人常有類似的過敏病史。

預防孩子異位性皮膚炎,懷孕前就應調養
有大量數據顯示,爸媽孕前的體質對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我們看到1930∼1940年代的爸媽,常常生6∼7個孩子,這些孩子有的聰明健康,身強力壯;有的體弱多病,發育不佳。按照現代的說法,這些孩子的基因完全相同,為什麼在長大後卻差別巨大呢?主要的原因是爸媽在懷孕當下的體質和媽媽懷孕後胎兒養護的狀態。

若是孕前爸媽體質強壯、懷孕後媽媽胎養充足、精神愉快,孩子先天就會強盛,遺傳疾病就會比較少發,成長過程也會比較健康;反之,爸媽在孕前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過敏症狀明顯,媽媽在懷孕後因胃口改變而恣意貪涼飲冷,或嗜食辛辣酸香等味重之品,使濕熱、寒濁、胎毒遺於胎兒,就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建議爸媽要遵守傳統中醫的飲食禁忌,在懷孕前調養體質,規律作息;懷孕後養護胎兒,心態平和,如此才能給孩子一個「精充、氣足、神旺」的先天。

異位性皮膚炎 日常照護7原則
孩子疾病的來源常與體質和原生家庭的狀態有關,爸媽要記得:皮膚的表現是內臟問題的反映,因為內在的熱毒、寒濕、胎毒,而引起了皮膚乾癢、紅疹、流膿血水。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形諸外,責之內。」絕對不可只以塗抹類固醇或抗組織胺類藥物來壓制,必須調理內在體質、配合運動排汗、均衡飲食、舒暢情緒、外在環境潔淨等來共同改善

1. 注意忌口,避免冰冷寒涼或辛辣燥熱的食物
俗語說:「病人不忌嘴,醫生跑斷腿。」清淡而天然均衡的飲食,可讓孩子營養充足,抗病能力增強。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屬土,喜暖惡寒;肺屬金,肺外合於皮毛,開竅於鼻。脾胃好,土能生金,肺的防禦、外合於皮毛的功能就健康,皮膚毛髮就會健康,也能預防過敏性鼻炎。辛辣燥熱之品多傷津而生內熱,容易加重皮膚的乾燥搔癢。

2. 保護關節,防寒保暖
關節屈伸處是經絡氣血容易凝滯的地方,易感受外來的風、寒、濕邪而加重經絡的不暢,對於體溫較高的孩子來說,更要注意關節處的防護。在冷氣室記得要穿過膝、過肘的衣物來避風寒濕邪;在室內要穿拖鞋或襪子來避免寒濕之氣循經上傳;不席地而坐。

3. 皮膚照顧要當心
要時常修剪孩子的指甲,晚上睡覺時可以戴透氣的純棉手套,以免過度搔抓造成皮膚的感染。睡前可配合中藥湯劑洗浴,並加強皮膚保濕,建議在洗浴後趁著皮膚濕潤之時擦專用乳液或中藥藥膏保濕。在冬天乾燥季節,避免過度清洗皮膚和過高水溫洗澡,建議隔日洗澡。

4. 減少環境過敏原
寢具勤換洗、多日曬。居家減少寵物毛髮、地毯灰塵、室內油煙等過敏原。居住環境保持乾燥通風,玩具常清洗。衣物以棉質或絲質、吸汗透氣為主,避免尼龍、化纖或羊毛製品。

5. 適度運動流汗、曬太陽
在中醫的觀念裡,「內濕外燥」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機制,因此,無論在中藥湯劑的內在調理上或外用洗浴法,常強調「通透、宣發皮膚紋理」,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其在皮者,汗而解之」之法,建議小朋友常到戶外運動,適量流汗,以助排除內在濕濁毒邪;適量曬太陽,增加內在陽氣,以助循環代謝。

在臨床上,許多孩子在環境稍變熱,汗將出之時,就搔癢難忍,爸媽往往趕快讓孩子進入冷氣室內,避免流汗,反而造成孩子身體代謝的廢棄物滯留體內,使疾病康復之期延後。

6. 保持心情舒暢
皮膚狀況不佳時,孩子因搔癢不適會影響睡眠而脾氣暴躁,間接影響人際關係;而較大的孩子因功課壓力也會讓皮膚的問題加劇。建議爸媽多帶孩子到戶外運動,幫助他疏導情緒。

7. 善用藥膳、茶飲、推拿來改善皮膚症狀
孩子在疾病發作期,建議請專業中醫師針對體質做積極對症治療,較大的孩子可泡硫磺溫泉輔助發汗代謝,較小的孩子可採用自家煮中藥湯來止癢祛風,緩解夜間搔癢。在緩解期或症狀不嚴重時,則建議用針對性的藥膳或茶飲來調整身體內濕,如:平和的四神湯、紅豆薏仁湯都可調整脾胃,健脾利濕。

家中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只要按照以上原則,在生活作息、情緒心態方面做到細緻調整,是可以完全康復的。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