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友伴世界(上)~父母早期的影響力
更新 : 2019-01-15
很多爸媽一定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的年紀還這麼小,談『人際關係』會不會太早?」其實,正因為孩子的年紀還小,所以更需要在友伴關係的發展中加以引導,讓孩子從中累積與人相處的美好記憶;即使有兄弟姊妹的陪伴,孩子也需要和朋友互動的經驗,因為「與別人相處」需要豐富而多變化的演練情境,而鄰居、公園裡偶然相遇的小朋友、幼兒園的同學,就是孩子學習怎麼跟別人相處的友伴。
影響孩子友伴關係發展的原因很多,包括了孩子的先天氣質、父母的教養態度、後天接觸的環境等;但這些林林總總的因素,大多都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別,只有對孩子的個別差異來說適不適當罷了。只要學齡前的友伴經驗是正向的,這些經歷都將成為孩子建立人際交往與親密關係時的基石。因此,在學齡前階段,父母能夠為孩子扮演的教養角色就顯得格外重要。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孩子的友伴世界吧!
父母是孩子發展友伴關係的推手
綜合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不論父母親本身的氣質與社交能力如何,只要父母在孩子童年時能給他正向、適當的陪伴,從小提供孩子拓展友伴與學習禮節的經驗,不管是孩子入小學後的友伴與學業表現,還是青少年、成人階段時的人際滿意度都會比較好。
所以趁早為孩子的友伴議題做準備,就是在幫孩子未來發展人際關係時的素養打基礎。而學齡前幼兒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讓孩子有機會去接觸團體活動、享受愉快的友伴經驗;只要順應孩子遊戲的天性,久而久之,甚至連教孩子怎麼玩或怎麼交朋友都不需要,人來了、地方對了,自然而然就會在遊戲中發展出屬於孩子自己的友伴關係。
正視後天影響的力量
氣質或遺傳基因雖然會侷限孩子的人際發展,但並不是不能改變的。國內有研究顯示,社交能力很活躍的父母,孩子未必同樣外向、活潑;反過來說,孩子的人際關係很好,也不代表他的爸媽在社交方面就很突出。國外也有許多同卵雙生的研究,將雙胞胎分開寄養在不同文化、性格與教養態度的父母家中,結果發現雙胞胎長大後的個性都有明顯的差異,證實了後天影響的力量有多麼大。
如果說先天氣質會成為人際交往的限制,那麼父母營造的成長環境,就是決定這個限制大小的主要關鍵。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呼籲:如果父母常鼓勵容易退縮的孩子,更開放地去參與多樣的團體活動、去認識新朋友,本來可能劃地自限的孩子將會在外人面前更有自信,並且在面對陌生或不習慣的人際互動時,克服羞怯的個性、減少害怕與過度的反應。
父母是寶寶第一個玩伴
研究發現,越早給寶寶適當的刺激,有助於大腦神經連結的發展,不論是跟寶寶說話、逗弄或撫抱,都可以有效啟發孩子的智力發展,增進感覺的靈敏度及心理上的安全感。對於牙牙學語的寶寶來說,爸爸媽媽或小哥哥、小姊姊就是身旁最主要的玩伴,雖然7個月以前的友伴關係,說穿了跟照顧、陪伴脫離不了關係,但是跟親密的人互動,這種早期經驗就是一種人與人相處的基礎。所以爸媽在這個階段,不只是哺育、教養的照顧者,更是作為孩子玩伴的不二人選。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